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南辰:治堵應重視“民意底線”和發展大局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4日 11:2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摘要:治理交通擁堵本來就是長期化的工作,根本就沒有一夜之間能見效的靈丹妙藥。如果不顧“民意底線”,以及汽車作為私人財産其使用權不被限制的底線,強硬的行政手段確實可以在短時間內營造出馬路上的“一路暢通”,但從政策的立足點和公平性上説弊大於利

  北京市治理交通擁堵綜合措施12月13日起徵求民意。相比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沒有經過聽證和廣泛徵集民意就匆匆出臺的尾號限行政策,本次緩解交通擁堵方案專門向社會各界徵求意見,本身就體現了政府在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態度,以及對民意和民智的尊重,值得肯定。

  分析北京治堵徵求意見稿,其中不乏立足於長遠開出的緩解擁堵的良藥。但是,徵求意見稿中,一些涉及私車限行和限牌的表述不是很詳細,會讓人們聯想到此前媒體曾經透露的未經官方正式確認的搖號上牌、擁堵時段針對非京籍牌照車輛限行、停車泊位制度等限車和限行手段。

  汽車本來就是自由流動的交通載體。如果“加強外埠進京車輛管理”包括擁堵時段非京籍車輛路權受限,肯定會受到相關利益方的質疑。從中國城鄉的發展方向看,“二元制”的戶籍登記管理模式無疑是不符合改革前進方向的。在這種背景下,很多大城市在公共政策的制定方向上淡看戶籍,越來越開放、包容、平等。近年來,包括北京允許外地人在京購車上牌等政策都體現了這種管理思路的進步。但是,擁堵時段限制外地車這種按照汽車戶籍不同決定路權的治堵思路一旦實施,就會不平等地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即使短期內會緩解部分擁堵,但從政策的立足點和公平性上説弊大於利。

  治理交通擁堵本來就是長期化的工作,根本就沒有一夜之間能見效的靈丹妙藥。如果不顧“民意底線”,以及汽車作為私人財産其使用權不被限制的底線,強硬的行政手段只能在短時間內營造出馬路上的“一路暢通”。北京的交通擁堵之所以難治理,並不僅僅因為快步逼近500萬輛的機動車保有量和中國“私家車第一城”的地位。事實上,因為首都政治中心的定位,北京也絕對稱得上是“公車第一城”。在這種背景下,被網民譽為“史上最嚴厲治堵新政”的治堵組合拳,對公車和私車到底誰“最嚴厲”值得關注。

  分析一下徵求意見稿,我們不難發現,針對北京的公車,治堵方案開出了“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各級黨政機關、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不再增加公務用車指標的藥方。這個改革的大方向無疑是對的,力度也不弱,但以社會各界對公車改革的期望值衡量,在大家眼中,緩解擁堵的系列政策對社會車輛可能更嚴厲。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調整優化需求結構,增強消費拉動力,重點提升居民消費能力、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培育新的消費熱點。當前,汽車業對國民經濟巨大的支撐作用、對居民消費巨大的拉動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中國有限的土地面積、環境容量等因素決定了今後汽車業要更加注重協調發展、可持續發展。

  國內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教授曾經指出:“我們現在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中國的老百姓有追求現代化的權利,中國的各級官員希望汽車需求旺盛以拉動汽車工業發展;另一方面,我國的18.2億畝土地紅線,我國的城市管理能力以及汽車家庭膨脹後的消極影響又迫使我們不得不未雨綢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的宏觀經濟管理者就應當將汽車消費的結構轉型、城市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作為一個重要的思考內容。”

  由於北京之前對待機動車的態度一直是“不限制擁有,但引導合理使用”,這次治堵徵求意見稿政策方向的轉變趨勢,會不會在全國引發政策“跟風”效應?這種“跟風”效應又會對“十二五”期間的汽車消費造成多大的影響?

  不管怎樣,北京治堵方案徵求民意是一件利於公共政策完善的好事,廣大北京市民、在京務工群體等不管有沒有車,都應當積極建言獻策。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介紹,近期完成徵求意見的車船稅法草案共收到近10萬條意見,這充分説明,民意和民智是需要民主程序激發的。因此,在政府實施治堵工程之前,一定要傾聽、了解限行和限車政策的“民意底線”,並立足長遠均衡謀劃拉動汽車消費、運力向公交轉移、城市交通環境和諧發展等要務。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