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楊兆敏:在治堵和生活品質間尋求平衡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1: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首堵”北京痛下決心要治堵了——北京市委在日前公佈的“十二五”規劃建議中提出,將通過五年努力,使基礎設施承載能力和城市運行保障能力得到顯著提高,交通擁堵現象得到有效治理。

  事實上,在即將到來的下一個五年計劃中,許多大城市都像北京一樣表達了同樣的治堵決心,重慶就表示“未來五年主城將著力建成‘不塞車’的城市”。

  眾所週知,交通擁堵是許多城市的一個病症,並且得病時間都不短。透徹而全面的病因分析並不缺,但這藥該如何下卻是個撓頭問題。

  如今,除了從硬體、軟體上提高車輛通行、交通管理能力,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等“常規藥”外,北京又增加了幾劑“新藥”:“將制定防止機動車過快增長的措施,研究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機動車污染和解決重點擁堵路段交通擁堵問題”,“鼓勵就近就業,從源頭上減少市民出行需求”等。

  中醫有“頭痛醫腳”之説,還講究“君臣佐使”:一個方劑,不是幾種藥物的簡單組合,而是基於豐富臨床經驗之下的主次分明的有機配比。治理交通擁堵,同樣也需要有一個整體觀念和綜合考慮。

  採用經濟手段“治堵”雖然高效,卻是“看起來很美”。一旦落實到具體措施上,除了“提高城市中心區停車費”外,其他方式似乎都乏善可陳。

  比如,上海採用“車牌拍賣”,結果有人對之以“異地購車,本地使用”,上海擁堵依舊;北京曾經實行的“擁有停車位才能購車”,最終也是不了了之;一些地方的“收取擁堵費”,因牽扯到需要供養新增機構及人員,得失還待細細計量。

  交通擁堵是城市化進程中躲不開的發展階段,因為,機動車數量增加是經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結果,正如有人戲謔的“哥買的不是車,哥買的是生活品質”。是故,“從源頭上減少市民出行需求”願望雖好,可聽起來彆扭。沒人不渴望“就近就業”,但在政府難以改變“公共資源、産業大多聚集于城市中心區”的現實面前,大多數人無奈只好成為奔波人。

  交通擁堵要治理,市民提高生活品質的需求也要滿足。但以堵治堵只會更堵,不僅堵車,還會堵心。關鍵是,在治堵和生活品質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這對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無疑是個不小的考驗。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