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吳龍貴:官員“弱勢感”從哪來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06日 09:4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武漢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當前國人的腰包越來越鼓了,腰板越來越硬了,可心靈卻越來越“脆弱”了。近日,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的黨政幹部受訪者達45.1%;公司白領受訪者達57.8%。專家稱剛性的制度、公正公平的程序的缺乏是當下中國不安全感産生的源泉。(12月5日《西安晚報》)

  這項調查的對象並未涵蓋如農民工、農民、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及城市低收入者。但即便如此,自認是“弱勢群體”的比例仍然高得驚人。從這個意義上説,“弱勢感”或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心態。

  看到這項調查結果,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黨政幹部、公司白領算什麼“弱勢群體”?我覺得,“弱勢”是一種相對的心理感受,它更多是出於一種縱向而非橫向的比較。這種彌散的“弱勢感”,無疑是審視現實的切口。誰也無法否認,當這個社會多數人自認為是“弱勢群體”,並不單純是一種發泄和牢騷,而是會轉化為一種怨氣。

  在我看來,普遍存在的“弱勢感”源於一種叫做“贏者通吃”的局面。譬如黨政幹部,最大的壓力來自於仕途進退,但眾所週知的是,官員升遷往往牽連到一些看不見的標準;再譬如白領,在勞動者權益保障並不健全的現實下,他們很少能為了自己的利益與老闆形成平等的博弈和對話,因而需要承擔的並不僅僅是繁重的工作,還有知識能力與待遇上的不平衡。也就是説,絕大多數人都置身於一種類似“叢林化”的生存境遇下,無論是收入,社會地位,還是個人權利和尊嚴,都寄託于一種曖昧的狀態,在通過個人努力和正常途徑去爭取的道路上阻力頗多。

  “贏者通吃”之所以成為“弱勢感”的癥結所在,一是對社會基本倫理和價值觀——公平性的破壞,二是固化了既得利益階層。最有説服力的一個例子是“李剛”案,如此轟動全國的一個公共事件,居然逐漸悄無聲息地從公眾眼中消失了。或許換個説法,如果只有超越法律、道德等一切社會秩序才能證明是強勢者,還有幾個人敢否認自己是弱者呢?(吳龍貴)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