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蔣昕捷:大學生“上山下鄉”依然很有必要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5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表妹今年考上重慶某高校,入學頭一個月就被拉到四川某部軍訓。這些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從未離開過家,所以自入營起就集體抱怨“苦、累,無聊”。有一天,舅舅接到短信,就6個字:“我活不下去了”。於是,家人動員所有力量安撫、慰問,並且提前給表妹訂好了國慶節回家的機票。

  因此,當看到重慶市將在70萬名大學生中開展帶薪實習、學農、學工、學軍等活動的消息,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表妹怎麼辦”。

  沒想到這回家裏人倒不擔心了。據説,這次國慶長假,曬得黝黑的表妹回到家,所有親友的評價都是“這孩子長大了,懂事了”。表妹自己也會一臉興奮地講述軍營裏的見聞,甚至懷念起那段苦日子。

  有理由相信,4個月的社會實踐帶給重慶大學生們的收益將不止於此。

  反對者認為,重慶市的做法是在開歷史倒車,大學生應學習先進生産力,工農兵屬於欠發達的封閉領域。

  這正是當下大學生職業教育的誤區,即過於偏重於專業實踐,而忽略了社會實踐。每逢暑期實踐,學醫的去醫院,學理工的去實驗室,學新聞的去媒體,由此帶來的弊端是缺乏對國情的基本認知、對社會生活的感悟。而這些恰恰又是用人單位看重的軟實力。

  就拿新聞媒體來説,提出的口號大多是推動、引領、讀懂中國等等,然而我們這些年輕的從業人員大多是從家門到校門,接著就開始報道中國了。儘管跑的地方不少,見的人也多,但大多是浮光掠影,有時對新聞價值的判斷和理解難免會出現偏差。因此,一些媒體會把新記者派駐到地方鍛鍊個一年半載,也算是一種補課。

  最近我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駐站。剛來的時候聽到一條消息,自今年秋季開學起,自治區政府每天為中南部地區的37萬中小學生免費提供1個雞蛋。

  “一個雞蛋也能算是自治區十大民生工程之一?”估計很多人像我這樣不屑。直到不久前去以“貧苦甲天下”著稱的“西海固”地區採訪,在海原縣一所小學,正巧碰上發雞蛋。我發現有幾個學生並沒吃雞蛋,而是悄悄地放進書包裏。一問才知道,是想攢起來,週末帶回家和父母一起分享。再往山區裏走,許多家庭冬天連柴火都不敢多燒,晚上讓孩子睡在炕洞裏,靠灰燼中的余溫取暖。

  一捆柴火、一個雞蛋的分量,在北京、在銀川是想象不到的。

  推而廣之,無論大學生將來從事什麼職業,哪怕是航空航天,也有“接地氣”的必要,有助於這一代年輕人更真誠地面對工作和生活。

  前段時間,深圳市第六期中青年幹部培訓班的20名學員也來到寧夏“西海固”地區,在固原市原州區炭山鄉古灣村蹲點實踐。這些官員大都是從家門、校門再到機關門的“三門”幹部,經過一個月的同吃同住同勞動,一位多年參與編審深圳市千億元財政預算的幹部,如今對一根玉米棒都心疼有加,因為“農民種地太不容易”。

  回到深圳,一個幹部總結説,這裡一年的降雨量只相當於深圳一天的暴雨量,這裡一年的收入只相當於深圳普通打工仔一個月的工資,這裡一年的生活費用只夠深圳人在外面吃一頓飯。他説,“如果沿海地區的幹部不到西部欠發達地區做親身的體驗,只忙著出國考察,搞所謂的開闊視野,久而久之,就會對國情産生錯覺。”

  説得多好啊。還有一個幹部感嘆,要是過去,肯定制定政策,一聲令下把這些人從“不適合人居的地方”都遷出去。一個月的勞動下來,才感受到那種“苦中有樂,故土難離”的心情。

  時下大學生們對當官從政趨之若鶩,所以若在大學時代就能提前接受這樣的“職業教育”,果真帶著一顆“為人民服務”的心參加公務員考試,則百姓幸甚,民族幸甚。

  時過境遷,中國早已脫離了那個狂熱時代的語境,但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後的今天,重提組織大學生上山下鄉接受再教育,依然很有必要。(蔣昕捷)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