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路徑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0日 13: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論壇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成最大亮點

  人民論壇記者:您認為五中全會公報最大的亮點在哪?

  王一鳴: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我認為這是中央“十二五”規劃《建議》的靈魂,也是全會公報最大的亮點。

  人民論壇記者:《建議》中提到,“十二五”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如何理解以上表述?

  王一鳴: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歷了一個經濟高速增長期。1979—2009年國內生産總值年均增長9.9%,大大超過同一時期全球經濟增長的平均水平。可以説,過去30年我國最顯著的成就就是經濟快速發展,使中國由低收入國家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由人口大國變為經濟大國。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相當突出。

  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不僅使我國經濟遭受巨大的外部衝擊,而且使原有發展方式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凸顯出來,這不僅表現在內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資和消費不協調,低附加值産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也表現在城鄉區域發展不協調,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約束強化,就業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並存,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社會矛盾明顯增多。如果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我國發展的成本會越來越高,代價會越來越大,空間會越來越小,路子會越走越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刻不容緩。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化解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後再上新臺階創造條件,還要為我國今後協調可持續發展開闢新的路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比以往更加複雜艱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

  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矛盾

  人民論壇記者: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有輿論認為,“摸著石頭過河”已經過時了,這種深刻變革更加注重頂層設計。對此,您有何看法?

  王一鳴: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改革開放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改革不同於蘇東國家採取的“休克療法”,是一種漸進式的增量改革。所謂“漸進改革”,就是改革從小範圍開始試驗,成功了再推廣到其他地方。所謂“增量改革”,就是在保持“存量”利益格局的情況下,培育新的“增量”,以市場化的“增量”推動“存量”調整。漸進式的增量改革模式,需要“摸著石頭過河”,進行更多的探索和試驗。

  “十二五”規劃《建議》提出,“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今後一個時期,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需要由過去漸進的、先易後難的、局部的增量改革轉向戰略性突破,改革還將從經濟領域向政治、文化、社會領域拓展,這不僅要求推進全面改革,也要求不同領域的改革相互促進、共同推進, 這就更加需要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

  人民論壇記者: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和主要矛盾是什麼?為什麼將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王一鳴: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表現在需求結構上,就是內需和外需不平衡,投資和消費不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表現在供給結構上,就是低附加值産業比重過大,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偏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主攻方向,以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為戰略重點推進需求結構調整,堅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通過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著力提高城鄉中低收入居民消費能力,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構建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要以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為重點推進産業結構調整,通過培育和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生産性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發展現代産業體系,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以增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開發人力資源為重點推進要素結構調整,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著力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培育以科技創新和勞動力素質為基礎的新競爭優勢,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科技支撐。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路徑

  人民論壇記者: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當前“民強民富”的呼聲很高,您如何看待民富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的關係?

  王一鳴:保障和改善民生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輔相成的。擴大內需重點應是擴大居民消費需求,提高居民消費增長率和居民消費率,增強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為此,必須加大收入分配調整力度,較大幅度提高公共服務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等,這些既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內在要求。

  人民論壇記者:推進經濟發展戰略轉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我國未來發展30年具有長遠意義。請您談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現實路徑選擇。

  王一鳴:第一,立足於國內需要特別是居民的消費需求是我國需求調整的基本方向。

  首先,調整兩個結構,一個是消費和投資的結構,一個是擴大內需。擴大內需,就是由外需驅動轉向內需驅動,並不是簡單地降低進出口的規模、減少出口。投資大國向消費大國轉換,不是簡單壓縮投資,因為投資裏面有40%的消費轉換成勞務收入。最重要的是培育新的消費動力,在動態中調整這種比例關係,不能靜態地去看待此問題。因此,我們要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降低儲蓄率,提高消費率。其次,因為工業企業産能過剩,企業的儲蓄率會相應的下降。再次,由於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的支出加大,政府的儲蓄率會下降。

  第二,以發展生産性服務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推進産業結構調整。

  首先,生産性服務業已經成為價值鏈增值的主體。産品增值環節主要在技術創新與服務環節,不在製造環節,而我國幾乎都是在製造環節。其次,制約我國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的主要因素是附加值環節被跨國公司控制。我國企業大多是低附加值企業、初級加工業。所以,我國必須促進戰略性信息化産業的加快發展,通過展開組織調研,提出戰略性産業的發展規劃,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

  第三,以增強企業的能力和開發人力資源為重點推進生産要素結構調整。

  生産要素結構的調整主要是提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研發能力。要加大企業研發機構的建設,促進企業研發水平的提高,加強企業研發與高等院校(所)的合作和發展。在原有的以勞動力人口增長帶來的人口紅利逐步消失後,提高以勞動者素質提升産生的紅利。這樣,中國經濟的發展才有新的希望。這是我國面臨的新的路徑選擇。(採訪:人民論壇記者艾蕓)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