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苑廣闊:銀行別拿“預期收益”來忽悠消費者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2日 11: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0萬元存活期7天,利息只有6.9元,如果買7天理財産品,就可以有46元的收益!”30日一早,家住渝北區松樹橋的王先生收到了一股份制商業銀行發來的促銷短信。近日,市內多家商業銀行消息稱,加息後各銀行紛紛推出的新理財産品上百種,預期收益率也比加息前最高上調了20%左右。(10月31日《重慶商報》)

  最近一段時間,銀行加息了,房地産市場調控的風聲也越來越緊,這讓很多手裏有閒錢的市民開始考慮轉換投資方向。而銀行顯然也瞅準了這個機會,開始大力推出各種理財産品,據記者初步統計,僅加息後各家銀行新推出的理財産品就達上百種之多。

  銀行推出理財産品,豐富了市民的理財渠道,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站在市民的角度而言,理財的目的只有兩個:一是財産保值;二是財産增值。如果達不到這兩個目的,就不能稱之為理財。但是站在銀行的角度來看,理財就是有虧有賺,並非是只賺不虧。結果因為心理預期不同,就導致客戶和銀行之間矛盾不斷,糾紛四起。

  儘管市民在購買銀行理財産品的時候應該謹慎一些,但是出現矛盾和糾紛的責任,主要還是在銀行方面。現在銀行推出的理財産品,在向市民推銷兜售的時候,幾乎無一例外地都會打出“預期收益”多少多少的招牌。而由於信息不對稱,或者是理財産品的盈利計算方式太過複雜,一般市民根本無法完全理解,結果就在銀行工作人員描繪的“預期收益”美好前景下掏錢購買。如果贏利了還好,一旦出現虧損,甚至是鉅額虧損,消費者就會覺得自己上了銀行的當,雙方的糾紛和矛盾隨之而來。

  推出理財産品是銀行正常的業務活動,無可厚非,但是銀行不能在推銷理財産品的時候,利用和市民之間的信息不對稱而忽悠消費者,更不能為了推銷自己的理財産品而只強調收益,不説明風險;只突出“預期收益”,卻忽視了“預期虧損”。對市民來説,這樣的“預期收益”,就像是飄在天上的餡餅,掉不掉得下來很難説,即使掉下來,能夠砸到自己頭上的幾率也很小。

  早有經濟學家説過了,中國百姓投資渠道太少太缺乏,這也是很多人有錢就想投資到房地産的原因之一。本來銀行的理財産品有效拓展了公眾的投資渠道,但是因為銀行的不規範操作和不誠信經營,讓這條投資渠道逐漸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很顯然,這是我們不願意看到的。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