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十二五”規劃為金融業帶來什麼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5日 10:3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融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備受關注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10月18日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這一被觀察人士定義為關乎中國“第三次轉型”的五年規劃,在為未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確定路徑和描繪藍圖之時,毫無疑問也將為中國金融業發展譜寫別樣的篇章。

    將於明年開始的“十二五”,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也是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剛剛閉幕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強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必須貫穿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並就此提出“五個堅持”: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未來五年,為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主攻方向就在於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長期以來,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是通過投資與外貿出口來實現,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內需佔比一直較低。在經濟處於高成長的初期,這种經濟發展格局不可避免,但要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就應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對經濟結構做出戰略性調整。此次全會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戰略、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建立擴大消費需求的長效機制,調整優化投資結構,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新局面。同時要求在“三農”、現代産業體系、區域協調發展、循環經濟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加快發展。實際上,為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國家已經出臺多個文件,如日前國務院審議並原則通過的《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的決定》,就確定了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重點方向、主要任務和扶持政策。此次五中全會同樣提出,要推動文化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

    未來五年,為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強大動力來自於堅持改革開放。統計數據表明,目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排到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左右。中國的快速發展歷史已經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大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五中全會如此強調,並提出要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推進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財稅體制改革,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深化資源性産品價格和要素市場改革,加快社會事業體制改革。

    在中國經濟跨入到“十二五”規劃階段,一個新格局的産生勢必對金融業提出新的要求,“十二五”規劃的目標之一就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取得重大進展,並不斷深化改革開放,使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而在這一過程中發揮金融業的支持與引導作用,自然也就成為金融業不可回避的課題,同時,“深化金融體制改革”以及“走出去”戰略的加快實施,對金融業自身而言,意味著未來發展將譜寫新的篇章。

    過去的五年,我國金融業取得長足發展。金融調控機制不斷完善,匯率形成機制日漸成熟,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從無到有;銀行業改革成果卓著,整體實力明顯提升,並成功抵禦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截至2010年6月末,中國銀行業境內本外幣資産總額達87.2萬億元,不良貸款繼續“雙降”;資本市場在完成股權分置改革後,迎來飛速發展,並成功推出創業板市場,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不斷完善。

    展望未來,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金融業既擔負重任,同時又大有可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十二五”期間強調的是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不盲目追求速度,更加注重結構調整,金融業要充分發揮信貸的引導作用以及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肩負起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使命;同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意味著新的業務空間與模式,意味著新的發展機遇的到來。不斷深化改革開放,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對金融業未來發展將是一個歷史性機遇。

    歷史正在翻開新的一頁。自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至今,中國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行將結束。此時此刻,“十二五”規劃的出爐,將為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國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為金融業改革開放譜寫新的篇章。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