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李龍:幸福感下降,病不在城市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1日 09: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城市病了,根不在城市本身,而在於城市化過程中,大城市一味追求“攤大餅”式無限擴張的發展思路。不能過分看重城市的經濟功能,而應更重視城市的生活功能。

    北京中關村白領每天上班路上耗掉6小時,交通擁堵成了北京的城市之痛。不獨北京,在上海、廣州、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導致交通擁堵、環境污染、入托難、就醫難等問題困擾著城市居民的生活。“城市病了。”專家“把脈”後如此斷言。

    我國已進入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專家的觀點有點危言聳聽,但如果從城市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來考慮,城市似乎真的病得不輕:幾乎所有的大城市都面臨著交通擁堵的難題,醫院裏總是人滿為患,為了獲得孩子的入託名額,家長要提前一週打地鋪排隊,房價高得離譜,以至於有人作出了“逃離北上廣”的選擇。

    然而,把城市病的病因推給人口過度聚集,又顯得過於武斷。大城市原本就佔有更多的公共資源,這決定了其必然要比中小城市和鄉村承載更多的人口。因而,從社會資源的公平分配而言,人口流向大城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從城市化發展趨勢來看,世界上不少城市都表現出向大城市乃至特大都市圈發展的傾向,如韓國的首爾集中了全韓國約四分之一的人口,而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倫敦都市圈則憑藉著人才的集聚效應和産業的錯位發展,增強了核心競爭力。

    也就是説,城市病了,根不在城市本身,而在於城市化過程中,大城市一味追求“攤大餅”式無限擴張的發展思路。一方面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公共資源,吸引了人口的過多聚集乃至超載,反過來又影響了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大城市只追求城市的經濟功能,而忽視城市的生活功能,盲目往超大規模方向發展,卻不懂得城市的發展最終是為了居民生活得幸福。

    就公共資源的均衡分配而言,短時間恐怕很難實現,畢竟填平城鄉之間的鴻溝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加大大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讓生活質量主導城市發展,而不是以GDP為唯一目標,大城市完全有可能做到。“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早已明確了城市的功能。可是時下城市管理者在單純的利益驅動下,很多時候都以城市的産出,而不是投入來主導城市建設。於是房子越建越多,價格也越來越高;路上的汽車日益擁堵,道路和公共交通卻未見明顯改善;招商引資的項目一個接一個,民生投入難見大幅度增長……如此,城市的老居民生活幸福感尚且下降,更何談那些為城市作出貢獻、卻難以融入城市的外來人員。

    因而,要破解眼下的城市病,其一,大城市管理者要改變思維,不能過分看重城市的經濟功能,讓城市的所有行為都圍繞著GDP轉,而應更重視城市的生活功能,加大民生投入,多發展公共交通,多增加醫療、教育投入。這需要我們調整城市的考核指標體系,從而引導政府部門、城市管理者以長遠眼光和現代化理念管理大城市,更多關注居民生活幸福感。

    其二,可以通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産業的轉型升級,形成大城市都市圈,以産業的錯位發展引導人口的合理流動。勞動密集型産業需要大量相對低端的勞動力,可以向大城市的周邊擴展;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産業可以在大城市集中,並以輻射功能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以城市群、都市圈來應對城市病,這是發達國家大城市的發展經驗,也是城市化發展的趨勢所在。(李龍)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