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賈知若:做“好人好事”能否明碼標價?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27日 09: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可不可以為“好人好事”明碼標價?

    這不是一個虛擬的命題,據報載,近日南京出現一家有償失物招領公司,就正朝這個方向努力著——失物都是環衛工送來的,收取費用後立即給環衛工人提成30%;公司收費也並非漫天要價,譬如公交卡、銀行卡20元;營業執照、機動車牌100元;代金卡、電話卡按照金額或者餘額收取40%的費用。很具體,不一而足。

    眾所週知,拾金不昧是一種傳統美德,而“有償招領”則將其物質化、公司化了,爭議鵲起,自然難免。國人對傳統美德的眷念,從足球譯名中即可見一斑,我們喜聞樂見的“意大利隊”,早先的港譯是“義大利”,事實上更為妥帖,也別有深意。此外,從民間的“關公崇拜”潮流來看,亦可見道德、忠義之於一個社會的重要意義——鳳凰衛視主持人王魯湘曾明確表述:官場社會結構是縱向的,由“忠”來維繫;民間社

    會則是橫向的,這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用“義”來支撐。從這個角度看,江湖道義並不是虛無的,它的潛在價值其實不容低估。

    儘管如此,筆者仍想為“有償招領”叫一聲好。因為它雖然挑戰了我們原有的道德觀,本意卻絕不是要去顛覆之,而是試圖對傳統美德進行切實的、必要的規範化、量化。“有償招領”對於給我們這個社會帶來的積極意義,顯然遠勝於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清咳數聲……而且,翻開中國人的歷史,“有償招領”也從來沒有被列入過對立面,春秋時期“子路受而勸德/子貢讓而止善”的典故,至少説明孔子對此頗有先見之明。

    事實上,不僅做好人好事需要規範化,中國社會的許多舊習俗亦需要如此。比如“任人唯親”,儘管古來就是一種明確的批判對象,為眾人所鄙視,但時至今日,這一現象仍此起彼伏,前段時間,“院長傻兒子特批進法院”的荒唐劇被網絡曝光,當事人進而被處罰,而值得思考的是,如果沒有網絡,“傻兒子”是不是就能一輩子吃定皇糧呢?看來,與其寄望網絡的及時舉報,與其寄望當事人自律,不如增加這方面的具體法律條文吧?此事件最終以“兒被辭退父被處分”收場,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對那位違規的法院院長來説,“處分”幾乎意味著他僅僅輸掉了面子。

    如果道德領域的那些事也可以規範化,下列尷尬應該就可以避免——你見義勇為,英勇負傷卻要操心自己的醫藥費;你扶起路邊摔倒的老人,最後卻不得不以肇事者的身份被押到醫院繳費窗口……是的,人們總是呼喚著“江湖道義”,危難時刻都滿心期待著得到道德光輝的照耀,什麼都沒做,然後發現道義正在消失,江湖僅供憑吊。

    所以,何必對“有償招領”嗤之以鼻?你想做真雷鋒,大可以不領取,或者領了捐給希望工程。質疑“有償招領”本身,一葉障目罷。

(賈知若 原題:“有償招領”無損道義)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