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梁江平:慈善不僅需要陳光標,更需要我們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8日 16: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為呼應比爾蓋茨和巴菲特的中國之行,有“中國首善”之稱的陳光標,9月6日在其公司網站上刊出了公開信,承諾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向慈善機構捐出自己的全部財産。陳光標成為中國第一位“裸捐”的企業家。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向中國富豪倡議捐贈的慈善晚宴,據説響應者寥寥。甚至有人把蓋茨和巴菲特中國之行的慈善晚宴當成了“鴻門宴”。

  看多了“富豪們的集體冷漠”與“為富不仁”的新聞,陳光標的“裸捐”無疑極具“眼球”的轟動效應、示範效應。

  國人雖有施善的傳統,但中國向來不是一個慈善社會,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別是經歷了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災的洗禮,伴隨著公民意識崛起的同時,民眾的慈善公益意識也日見滋長。

  然慈善社會的形成,尚需整個社會達成共識,“慈善是一種社會責任”;更呼喚慈善救助機制的形成、政府部門的不缺位、相關法律規章的建立完善、慈善基金內部運行規範和外部監管的有效實現。而且,這一切都應在法律的框架下公開透明地運作。否則,仍將無法回答“善款用到哪去了?”的困境之問,中國的慈善社會也永遠只能是“水裏月鏡中花”。

  當然,更重要的是,普通民眾的積極參與。這個世界溫暖與冷漠,同大人物有關係,同我們每個人也有關係。慈善不單單是富人的事,慈善也不單單是“捐錢”。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慈善不分先後,亦不分貧富貴賤,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其受助者心中的“首善”。人天生懷有悲憫之心,同情扶助弱者亦是人之天性。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將自己變成一個懂得施善的人。俗話説“良言一句三春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良言也是施善,讚美鼓勵的話相信沒有人不會説吧。有這樣一則故事,我且引用如下:窮人問佛:我為什麼這樣窮?佛説:你沒有學會給予別人。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佛: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顏施:即微笑處事;言施:多説鼓勵讚美安慰的話;心施:敞開心扉對人和藹;眼施:善義的眼光給予別人;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座施:即謙讓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有施就有受,施與受是相輔相成的,施善助人與樂意接受別人的恩惠同樣快樂。懂得接受,對慈善社會氛圍的形成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當我們需要幫助時,應該大方地接受別人的施予。而當有了施的能力時,會將善行毫不猶豫地施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因此,受助者除了應有感恩之心外,更需要將愛心傳遞下去,以善心串起你我,以此推動慈善社會的形成。

  善心需要呵護,善行需要彰揚。富人、名人的善舉,自然可以通過媒體的聚光燈被無限放大。而普通民眾日常生活中的“滴水之恩”,對慈善社會的形成,潛移默化之功效不亞於富人的“裸捐”之舉,媒體亦有責任加以發現並弘揚,而且,身邊人的善行善舉更具有效倣而行之的現實可鑒處。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道德滑坡的今天,善所築起的堤壩,相信必能阻止惡的侵襲。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