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如何直面“官德不彰”之困局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5日 08: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復興評論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楊耕身

    官德不彰,民風難淳。從古至今,概莫如此。加強官德建設,刻不容緩。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夯實黨的執政根基,必須直面官德缺失之痛,下猛藥治沉疴!新一期的《半月談》以這樣痛徹的語氣寫道:當前,道德滑坡現象已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其中,少數領導幹部失德問題尤為突出。有的濫用權力、以權謀私,有的欺上瞞下、報喜不報憂,有的貪圖享樂、玩物喪志,有的官氣熏天、橫行霸道,有的信念喪失、求神拜佛,有的趣味低級、包養情婦……這已成為腐敗屢禁不止的重要誘因,不斷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線。

    “官德”何謂,是指官員的個人品德嗎?從上述報道表示官德可以引領民風這點來看,的確像是要指向這樣一種私德了,頗有些類似于管理心理學所謂的“非權力性影響力”,即以領導者自身的品德、知識、能力等因素為基礎,構成的非強制性影響力。這的確是一種道德意義的表述。但是從報道列舉的“幹部失德”例證來看,如濫權謀私、欺上瞞下等,似乎又不只是屬於“私德”之範疇,而已然是一種知法犯法的違紀違法行為了,也就不好僅僅責之以“失德”了。因為如果僅僅是失德,批評譴責一下即可,如果是違法,則需啟動法律程序了。

    之所以計較于“官德”的説法,或者説之所以必須警惕僅僅用“失德”來作為對官員違法現象的總結陳辭,實在是因為在很多的時候,一些地方常常用對待“失德”的方式,如批評譴責,來對待那些明顯已有違法紀的官員。比如在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發生後,那些應當負有責任的官員或者乾脆不為所動,或者就是易地為官。前段時間《南方週末》在考察了一些重大拆遷事件之後,發現“那些拆出人命的地方官員果然個個都在”。其實不獨拆遷,除了極少數運氣極差的官員,其實那些被曝出“嚴重失德”的官員在事後同樣大都“個個都在”。

    法律是最底線的道德。如果總有一些官員違法亂紀而不受追究,那麼道德的底線已經不復存在,官員們只能更自由地享受快速墮落的過程。因此,如果官德是可期的,那必定是有一種堅定的法治作為他們行為的界限。這正是孟德斯鳩所説的:“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直到遇到界限為止。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這個界限首先即為法治。林達説“總統是靠不住的”,同樣的,官員的道德是靠不住的,信念同樣是靠不住的。但這其實並不打緊,更重要的怎樣給一些“失德”的官員設限。

    一説到官員道德,屢屢讓人廢然,因為它給人的感覺,似乎僅僅是官員個人的問題。但豈不聞“好的制度使鬼變人,壞的制度使人變鬼”之道理?因此,如何理順體制,為官員設界,使其權責對等,才是可以真正直面今天“官德不彰”的困局之良策。當然,對官員依法管理,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仍需重提的是官德建設如何向民意與民眾權利尋求正當性的問題。

    《半月談》提出,官德不彰已經“不斷突破老百姓心理承受的底線”。這是一個事實,但真正的問題是,當民眾的心理底線已經一再被突破之時,老百姓卻拿那些失德的官員一點辦法都沒有,哪怕他們只是“少數”。這種情景難道是正常的嗎?換一個角度説,為什麼一些官員完全無視民眾的心理承受,並不惜在一些傷害民眾情感或利益的事情上表現得毫無忌憚、肆意妄為?這只能是因為,民眾不具有對官員進行評價以及決定其升遷任免的權利。當一些官員不再以民意為主導,或者全然不顧民意向背之時,指望他們的德性其實無異於緣木求魚。

    離開了法治與民意的制度設計,任何有關官德的呼籲與痛徹,終究是言不及義。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