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丁永勳:爭名人與毀遺跡,病都在貪利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17日 08:5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社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邊是歷史名人頻繁遭到爭搶,甚至西門慶這樣的反面人物、孫悟空等虛構的人物,都有不同地方來爭故里;另一方面,很多珍貴文物和文化遺跡,卻在商業開發中被加速摧毀。其中包括,曾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江蘇鎮江宋元糧倉遺址、安徽泗縣近千年的釋迦古寺。(本報8月17日4版)

  “有利爭名人,無利毀故里”,一邊拼命往自己名下搶,一邊毫不吝惜地毀壞,看似吊詭的現象,反映的其實是同一種扭曲的政績觀。

  爭搶名人故里,不只是圖個“虛名”而已,背後往往都伴隨著大拆大建,和花錢如流水的推介活動。各種文化園、風景區,動輒投資上億,至於放到誰的名下,當然是知名度越高越好。因此,“名人經濟學”應運而生。其實,地方領導並非不知道西門慶名聲不佳,孫悟空、觀音菩薩也未必有一個“老家”,但是只要能夠帶來轟動效應,也顧不上這些了。現在,招商引資搞企業有一定風險,環境評價一票否決壓力很大,而借古人之名搞旅遊,既綠色環保,還顯得有文化有品味,所以很多地方對這些産生了濃厚興趣。

  很多時候,搞名人旅遊,並不是出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或者文化傳承的責任感,更多是出於政績考量。一般來説,在某地為官一任,知名度有了,建設工程有了,政績也就差不多了。能忽悠來遊客和投資者當然更好,不來也沒關係。有了政績,官員升遷有望,或者異地任職,哪管得了身後事。至於這種發展思路給地方帶來的名氣是好是壞,建了旅遊項目是不是能引來遊客,是否可持續發展,都已不是他們最關心的。

  相比之下,肆意破壞歷史文化遺跡,賣掉文保單位搞房地産開發,更直觀暴露了這種扭曲的政績觀,而且做得十分赤裸,沒有一點技術含量。推土機推掉了無法取代的秦磚漢瓦,代之以高價豪宅和隔幾年就拆的商業垃圾,不僅是焚琴煮鶴,更是違反文保法的行為,是對子孫後代的犯罪。但是,這些行為卻幾乎不會受到懲戒,反而能帶來鮮亮的政績,從而激勵這種競賽更加升級。

  所以,檢驗一個地方是不是真為發展文化,保住文化的“血脈”,不能看他建造了多少假文物,而應該看它對原有的歷史遺跡保存得如何。一些地方,爭搶名人進入白熱化,為申遺不惜血本,與此同時,一些不太為人所知的珍貴文物遺跡,因為無法迅速“變現”,卻每時每刻都在消失,且永遠不可能再回來(或者等以後“需要”了再造個假的)。“爭名人”與“毀遺跡”,如一枚硬幣的兩面,本質上反映的都是急功近利的政績觀。

  文物是什麼,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載體,它具有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經濟價值只是衍生産品。對古人留下的東西,最先是敬畏,最重要的是保護,適當的開發,也應該是為了更多人有機會分享。不是什麼都可以拿來換錢的,賺錢和發展經濟,也不是文物遺跡的主要職能,更不能因此任意篡改甚至毀掉祖宗的遺産。

  無奈,現在一些地方官員出政績的衝動,顯得十分迫切。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一般是文物古跡被破壞較嚴重的時候,同時也是文物保護最應該硬起來的時候。不要等到經濟富足了,守著一堆假文物和建築垃圾,再來“悔不該”當初急躁和粗暴。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