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天潘:惡搞古文,是誰製造了青春過剩的難民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02日 16:1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日,借著網絡語言流行的東風,一股新的潮流正在活躍——惡搞古文、古詩翻譯在網絡上廣受年輕網友追捧,《出師表》、《木蘭詩》、《將進酒》、《鄒忌諷齊王納諫》等知名古文無一倖免“變體”的命運。甚至一本號稱“史上最邪惡搞笑古文翻譯”,名為《別笑,一本正經的文言文》的圖書也擺上了書店的銷售櫃臺。這是一次語言的進化,還是又一陣調戲經典的歪風?(8月1日《重慶晚報》)

    對於這陣惡搞古文之風,有專家稱“應尊重文化血脈”、“這種行為把我們優秀文化精神産品給世俗化了”,筆者對此不敢茍同。真正的文化,絕不應該是那種整天板著臉的嚴肅事物,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而是有一種內在的親和力。而當下的中國傳統文化在實踐層面上,這種親和力往往被閹割了,所以造成它們在青少年群體中,喪失了那種傳承性。因此,這個時候的這些惡搞解構行為,相反就成為了不應該被盲目批評的行為,至少這樣的惡搞與解構,是另外一種文化傳承。有傳承至少比束之高閣無人問津來的好吧?

    當然筆者以為,這件事值得關注的真正意義,並不在於這種淺層次的現象爭議,而是應該擺脫那些細枝末節行為,進行深入的社會追問。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惡搞古文”背後的促成因素,其實是一種灰色甚至是黑色幽默:它告訴我們,其實我們都是一群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貧困,然後造成青春過剩的年輕人。而這些惡搞,本質上就是我們在慘澹空虛寂寞的日常生活之下的一種歇斯底裏的內心掙扎,這種掙扎甚至可能是無意識的,沒有也不管有任何的訴求與意圖,僅僅圖一個一時之快,僅此而已。

    這種文化貧困本質上就體現在我們每一次的網絡狂歡之中,在熒屏上,我們只能看到那些被過度咀嚼後變得索然無味的《西遊記》、《紅樓夢》等名著,生活中呢,好像卻一直被物質壓迫著,一個個都好像未老先衰,或者在精神的空虛中,追逐著拜金男拜金女、謾罵者鳳姐、圍觀者犀利哥,沉溺于這個膚淺的愚樂時代,並樂此不疲,正式淪為周星馳所説的“和鹹魚幹有什麼區別”。

    所以,我們應該透過這些惡搞追問:是什麼讓我們這群年輕人,迷戀上了這種惡搞與解構?是誰讓我們成為了青春過剩與文化貧困的難民? (張天潘)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