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禾刀:先有“掐尖”教育後有清華北大“互掐”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1日 18: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7月19日,清華大學公佈了今年的高招數據,與之前北大的數據多處相左。北大稱錄取了超過6成的狀元,清華則稱9成的理科狀元報考該校。相同的是,兩校都暫未公佈錄取狀元的具體數。(《新京報》7月20日)

  因為不願甘拜“狀元”爭奪戰下風,清華、北大的“互掐”極易引人注意。實際上,此類現象早就下傳導至各教育階段,從奧數熱到擇校熱,無一不飽含“掐尖”的濃郁氣息。

  實際上,在國人向來極為看重的“掐尖”教育,其預期效果卻並不盡如人意。一份調查報告顯示,1977年至2008年,32年間的1000余名高考“狀元”中,沒一位是做學問、經商或從政等方面的頂尖人才,他們的職業成就遠低於社會預期(《解放日報》6月28日)。當一些地方紛紛禁止公佈狀元名單信息時,清華、北大卻仍以挖掘“狀元”為快,這不能不説是莫大諷刺。

  毫無疑問,清華、北大承載著我國教育風向標的突出功能,其一舉一止對社會對各教育階層都有決定性影響。然而,這種風向標所展示的現實卻又令人無比汗顏。1985年以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相當多的高科技專業畢業生都去了美國,“美國《科學》雜誌2008年就把清華、北大看作是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北京青年報》2009年8月4日)。而自1978年以來,有106萬中國學生留學海外,僅27.5萬人回國。流出海外的78.5萬青年才俊,相當於30所北大、30所清華的所有在校本科生。在國內不惜衝鋒陷陣奮勇“掐尖”的清華、北大,到頭來居然只能落個替他人做嫁衣的尷尬角色。

  我國改革開放並高速發展30多年,機會多多,雖不否認憑藉良好的環境及優厚待遇,發達國家對人才本就具有更勝一籌的吸入效應,但我國選擇留在海外的博士遠高於其他許多國家。導致這種強烈反差的原因,或者因為國內大學教育拋棄了他們,或者因為他們拋棄了國內的大學教育。針對中國大學教育弊病的聲討從來不缺響亮的聲音,不少人還回溯歷史,搬出蔡元培的“兼容並包”。也有人指出,中國大學精神首先應是學會怎樣思考,而不是當一個應試教育的機器。

  無論怎樣闡釋新時期的大學精神,終不應外乎“民主與自由”這一根基。民主意味著百花齊放,意味著對知識開誠布公的爭論,如果端著“尊師”的威嚴,對知識盲崇,濫設學術禁地,爭論自然只是奢談。自由則意味著,大學必須擁有充分獨立的支配權,以便讓那些真正有志於研究和創造的學者嶄露頭角,而不是爭相削尖腦袋,爭食領導俸祿。雖然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滑坡的學術精神尚需大力改進,但如果連“安身立命”的根基都沒有,教改就只能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既無章法,也難有實效。

  如此偏重大學教育,是因為在人才培養體系中,大學階段承載著向社會輸送人才的最後“一公里”的關鍵作用。當大學教育深陷應試教育魔圈,迷戀于考分“掐尖”而不願自拔,上行下效,又怎能奢望下面的教改走在前列?(禾刀)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