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詹勇:節能燈背後的政績觀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21日 08: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期,關於節能燈推廣的兩則報道耐人尋味。據統計,目前我國還有一半以上的民用照明使用白熾燈,節能燈難以完全取代白熾燈,主要原因是成本和價格居高不下。而在福建省永定縣,自去年8月實施“綠色照明工程”以來,政府掏腰包為群眾免費發放高效節能燈,並且一家一戶安裝好,安裝率達到98%,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節能燈普及。

  因為價格貴,所以推廣難;因為有政府埋單的優惠,所以普及易。這種對比説明,節能産品的推廣,不能只靠抽象的“環保意識”教育,更要將政府的宏觀引導與百姓的消費心理和消費水平結合起來。

  從福建永定的實踐看,每年補貼380萬元的投入,可以減少照明支出2000萬元,這個“大賬”肯定是划算的。不過到了普通百姓那裏,賬就往往不是這樣算了。

  節能燈固然省電,但其價格比白熾燈也高出很多倍,而且其“經濟划算”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從消費心理上看,人們多看重眼前的一次性開支,不願算長遠的經濟賬,在環保意識不強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從産品方面看,市場上節能燈質量良莠不齊,使用壽命不如人意。如此一來,節能燈難免給一些消費者造成“省電不省錢”甚至“不省電也不省錢”的負面印象,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

  其實,在節能市場上,與節能燈“同病相憐”的産品還有不少。不管是市場銷售的統計數據,還是消費者調查的結果都一再表明:過高的節能成本,已成為節能産品推廣的“攔路虎”。

  這也從實踐層面提醒我們,要算好節能環保的“大賬”,首先得算好百姓生活的“細賬”。不管是節能産品還是節能生活方式,都要給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好處,才能真正有感召力和吸引力。如果一味只要節能的政績,不顧百姓的實際,只能是曲高和寡。

  事實證明,在節能推廣的起步階段,政府“扶上馬,送一程”很重要,往往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從2008年開始,國家通過財政補貼方式推廣節能燈2.1億隻。但要將全國14億隻白熾燈全部替換為節能燈,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各地政府能不能像永定縣那樣算清大賬,同樣有一個觀念轉變的問題。

  記得計劃經濟時代,很多人家窗戶密封性能不好,每到供暖季節,總有居民反映室內溫度不夠。某市供暖部門經過調查,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認為只要對窗戶加以改造,就可以節省下大量燃煤費用。但熱力部門是沒有這筆預算的,報告打到建設部門那裏,最後由於種種原因不了了之。

  推廣節能燈、節能産品也是一樣,節能減排所創造的整體效益,人所共知。但它是體現在財政收入上,還是體現在百姓的受益上;是體現在花錢的部門,還是體現在掏錢的部門;是拉動了地區生産總值,還是無法在經濟增長硬指標上體現,卻可能因視角的不同,而在政府決策的動力機制上産生不同的影響。

  這就需要各地的決策者走出部門本位、財政本位的局限,把群眾的實惠視作自己的政績,把節能減排視為公共服務的應盡職責。只有這樣,各種遭遇困境的節能舉措才能順利啟動,各種處在起步階段的節能産品才會隨著生産規模的擴大而將價格降下去、質量提起來。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