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評論首頁 >

白岩松:高溫天氣不能低調應對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7日 10: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聞1+1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陽光直射,悶熱無風。昨天今天,北京、河北、河南、山東,不少地方的氣溫已經突破了40度,北京的地面溫度最高竟超過了68度。來自氣象部門的數據,這個時期,這個溫度,歷史罕見。看看高溫籠罩的中國地圖,伴隨著炙熱的陽光,悶熱的空氣,交通、醫療、供電、供水,還有戶外工作人員的勞動保護,一時間從北往南,全國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地方政府,都同步進入了緊急應對的狀態。

      主持人:對於高溫天氣的感受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卻是複雜和多層面的,有氣象專家説,已經不能簡單地用自然現象來形容高溫天氣了,而是應該用災害性天氣。岩松,怎麼看待這樣一個表述上的變化?

      白岩松:既然你的開場白是一個字,我的回答是兩個字,一個“高”,一個“低”。這種高絕不僅僅指的是氣溫高,氣溫是足夠高了。如果要僅僅是幾天氣溫高,他是一個間接性的災害性天氣,就屬於它不一定直接給你帶來巨大的傷害,但你要應對不利的話,是會帶來災難的。如果持續的高溫,當然是災害性的天氣,包括旱情加劇,社會運行的成本等等。

      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高”是今年我這麼多年做新聞當中少見的媒體及中對公眾對高溫高調關注的一次,包括像百度的搜索等等,從5、6月份開始,也是持續的上升。這種高調是我願意看到的,因為説明我們是一步一步在去更靠近人的感受。

      但是同時在這種高調關注當中,你注意到了另一個字,就是“低”,這種低是由幾個因素構成的,第一個你突然發現我們應對的能力很低。像跟洪水、旱情、地震等等災害性的天氣比較起來,它們都有一套很成熟的應對機制。但是面對高溫的時候,你發現有點懵,到底該怎麼應對,各個行業都不知道,連北京這樣的城市,也是臨時這兩天要把高溫費突然增加了,説明這是一個及時性的想法,不是一個預案的問題,這是一個“低”,我們應對的能力比較低。

      第二,相關的政策門檻等等都很低。比如舉一個例子,我們現在仍在使用的是全國總工會、衛生部、勞動部聯合發佈的《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是1960年,而且還是一個暫時的。就是防暑降溫措施的這種暫時的應對,現在居然是暫時的,而且是1960年,而現在是2010年,也就是説足足隔了50年,這還不足夠低嗎?我覺得這一高,高度關注和門檻很低,應對能力很低之間,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也許會推動下一輪的進步。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