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復興時評 >

洪琳:中國南方汛情緣何吸引世界眼球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28日 10:0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視線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造成數千萬人受災的西南大旱災,過去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中國再次遭遇了直逼1998年的特大洪水,南方九個省區的受災人口達到了1003萬人,死亡132人,失蹤86人,倒塌房屋6.8萬間,經濟損失大約是145億元。這幾天海外的許多媒體,也不約而同地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中國,那麼它們會怎麼來描述中國的這場洪水和救災的情況呢?

      勞春燕:其實這些年,海外的媒體很久已經沒有關注中國的洪澇災害了,但為什麼今年都會紛紛地把目光投向這次中國的南方汛情呢?洪先生。

      洪琳:我覺得最主要的一點就是這個災難確實規模非常大,而且是在氣候變化,也是在應對氣候變化大的背景下發生,這種極端的這種天氣,自然災害給人類的挑戰很大。還有一點更重要的一點,外國媒體在關注中國應對災害的過程中,注意到了我們常説的一個詞“多難興邦”。我們看到今年年初以來,像玉樹的地震,包括王家嶺的礦難,不同災難的形式出現以後,實際上我們應對得體的時候,外國媒體越來越注意到,中國在應對災難的時候,發揮它自由體制上的一個優勢。因此發現每一次出現災難的時候,我們出現了挑戰,我們去應對挑戰,那麼在災難面前,我們摔倒了,我們爬起來,然後變得更堅強。

      這個過程中,包括民族的團結,愛國的熱情等等迸發出來,在整個國家的統一協調下,都變成了一個戰勝災難的力量。這個時候,實際上外國媒體關注的就是中國拿什麼去戰勝這個災害,是你國力的增強,是你龐大的資源,還是體制上的優勢?剛才小片子裏説的,媒體上實際上已經點到了,中國體制在災難面前的優勢在哪,如何運用我們體制去戰勝這些災害?

      勞春燕:我也看到這次西方的很多民眾也是在接受媒體採訪的時候,都對中國表示同情,以前只聽説中國威脅論,這次發現中國雖然説它這些年經濟發展的速度非常快,也是成為的世界經濟的發展的火車頭,但是中國其實這麼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德國《南德意志報》它有一個評論,它説在中國,針對洪水的抗爭是一場“永遠的戰鬥”,怎麼來理解這句話?洪先生。

      洪琳:我們中國人説治水,實際上從大禹治水開始,那是幾千年前的事情,而且當時就有堵和疏的爭論,中國治水是歷史的事情,而且多少年來,你比如説回顧這些年的大水,印象比較深刻。1998年的洪水,規模也是非常大,這時候發現,中國這個國土面積比較大,而且自然條件非常複雜,西部有高山、高原,東部比較平洼的地方,本來從西到東落差很大,比如到湖南、湖北九省通渠這個地方的時候,就容易發生水災。因此我們發生自然災害的可能性,比美國同緯度的國家,包括國土面積,自然條件相近的國家要大得很多。因此從中國來講,水災一直是我們面對的一個非常巨大的生態災難。

      勞春燕:所以治水的英雄也是特別多,治水的故事也特別多。

      洪琳:所以對我們來説,治災基本上從大禹治水那方面開始,我們中國一個最成功的經驗是什麼,治應該是一個常態,因為災難什麼時候都有可能發生,不是説你能預想得到的。突如其來就發生了,類似地震這樣的災難,因此治災應該是一個常態。而且我們發現,平時就應該提高警惕,就像防害災難的到來,平時就應該向災時一樣,這樣的話,大家有平時應對的準備,真正災難來的時候,我們可能像平時一樣從容。因此這次你看到,這麼大的一個水災,但是從上到下,包括武警、官兵,包括百姓組織調動等等,相對來講是非常有力的,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大的範圍,整個江南、華南範圍,廣東、江西、湖南、福建等等,這麼大的範圍,幾乎是歐洲幾個國家同時受到這麼大災難的時候,所以我説這個指揮調度確實受到很大的關注。而且外國也在反思也在想,中國這麼大的水災面前,怎麼去應對,應對之後他們又能看到什麼。

 

更多 視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