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5月份,全國人大財經委就收入分配結構問題進行了密集調研。調研結論之一是建議減輕競爭性行業企業稅負,騰出空間給員工增加工資。“這個建議我們會呼籲,但目前還在調研過程中,還沒有形成最終的調查報告上交。” 副主任委員吳曉靈在接受專訪時表示。
儘管此論最終能不能形成議案現在還不確定,但我以為,這是一個調整收入分配,改變分配不公的好思路,應當循此思路,切實提高居民收入。
當前,國民收入分配製度的改革已基本上成為社會共識,國家也已提出改革的意向,但究竟怎樣改,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分配不公目前仍然模糊不清,當下最需要的是找到管用的政策,這比僅僅提出誘人的政治口號要難得多。
收入分配不公的焦點在於居民勞動收入偏低,大多數人認為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有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與此形成了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面對這樣的數據,人們很容易作出的反應是呼籲政府干預企業,給職工增加工資,政府也這麼做了,通常的做法就是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希望水漲船高。這些年,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都有提高,但對於改變居民收入滯漲的現實似乎效用不大,一方面不少企業不照辦,另一方面有些企業可能因此選擇減少雇人的數量,造成失業人數增加。
其實,與企業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持續上升的還有政府收入。有資料表明,1993—2007年,政府收入佔GDP的比重增幅為3.13個百分點;而居民的勞動報酬降幅9.75個百分點。自1995年到2007年的12年裏,政府財政稅收年均增長1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8%,農民的純收入年均增長6.2%,只有政府的收入以遠高於GDP的速度在增長。有學者認為,如果把政府的國企利潤和國有資産增值都包括進去,財富在政府手中的集中度就更不得了。可見,收入分配出現向政府和企業傾斜的明顯趨勢。
政府財政收入一路上揚的背後是企業和個人的高稅負。去年底,《福布斯》推出了2009年全球稅負痛苦指數排行榜,中國內地位居全球第二。有關專家認為,把各種隱性、顯性的稅加在一起,我國企業的平均稅負在40%以上。更不可思議的是,有調查顯示,民企的稅負明顯高於國企。
企業高稅負不僅嚴重抑制企業活力,也直接造成職工低工資。據相關調查,大量的勞動密集型、充分競爭的行業,由於利潤比較薄(利潤率水平往往只有3%~5%),稅負比較重,使得這些企業給勞動者的工資比較低。可以説,企業和職工都不容易。
高稅負往往對應的是高福利,然而在我國,並沒有形成這樣的對應,從公眾在醫療、教育等方面的支出上苦不堪言來看,我們的福利並不高。多年來,人們寄希望於二次分配促進公平也不令人樂觀。國家已經明確提出,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而減輕非壟斷性企業稅負提升職工加薪空間可能是最有效的途徑。
有不少人擔心給企業減稅未必會轉化為加薪,企業全部納入利潤,我想,在競爭性的市場裏,市場大環境發生變化,企業難以做到一成不變。我們還要看到,減稅的目的不僅僅在於給職工加薪,還在於增強整個國家經濟活力。我們更擔心的是,政府傾向於收更多的稅,很難改革自身作出減稅的決定。
責編:趙春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