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48
走近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   “鄂溫克族是我國北方人口較少的民族之一。在歷史上曾被稱為‘索倫’、‘通古斯’、‘使鹿部’等,1958年根據民族意願,被稱為‘鄂溫克族’”。由於鄂溫克族所處自然環境和生産實踐方式的差異,鄂溫克族又被分為農業鄂溫克人、牧業鄂溫克人、馴鹿鄂溫克人。
  •   “馴鹿鄂溫克人”是指居住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所轄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獵民,史稱‘使鹿部’,或‘雅庫特’;他們使用滿——通古斯語族的鄂溫克語敖魯古雅方言,人口在2001年統計為232人,是十分獨特的群體”。
  •   據史料記載,馴鹿鄂溫克人的祖先在公元前2000年就居住在外貝加爾湖和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遊的溫多山林苔原高地,到了十八世紀,這部分馴鹿鄂溫克人又順著石勒喀河來到了額爾古納河右岸的大興安嶺。
  •   馴鹿鄂溫克人世代生存的大興安嶺地處我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這裡冬季漫長而寒冷,最低氣溫可達零下50攝氏度以下,這裡山高林密、林上林下資源豐富……在這樣極其特殊的自然環境下,馴鹿鄂溫克人依靠牧養馴鹿和傳統狩獵業過著自給自足的山林生活。
  •   馴鹿鄂溫克人在千百年來的生産和生活中,用智慧創造了極其豐富的傳統文化。其中不僅涵蓋生産活動、服飾、飲食、居住等物質文化,同時還包括語言、喪葬、文學藝術等精神文化,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
  •   20世50年代以前,馴鹿鄂溫克人仍然還完整的保存著他們獨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在大興安嶺密林中住著傳統的“撮羅子”,以馴養馴鹿和傳統狩獵業為生。
  •   然而,隨著大興安嶺的開發和現代文明的滲透,擁有著獨特民族傳統文化的馴鹿鄂溫克人正面臨無情的挑戰。年輕一代的馴鹿鄂溫克人更多的選擇了山下的現代生活方式,他們逐漸遺忘了本民族的語言和傳統文化。目前,最後一代純正血統的馴鹿鄂溫克人正在不斷減少,世世代代賴以生存的馴鹿只剩600余頭,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馴鹿文化、狩獵文化、樺樹皮文化、薩滿文化正在逐步走向消亡。
  •   馴鹿鄂溫克部落最後一位老酋長——瑪力亞·索老人曾説過,大興安嶺的山林中只要有部落的老者和馴鹿在,就會有古老的馴鹿文明存在。如今,山林中的馴鹿鄂溫克老人已寥寥無幾,世代牧養的馴鹿正在逐年減少,年輕一代的馴鹿鄂溫克人更多的走出了山林,自然這一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成為了瀕危文化。
  •   作者歷時三年,行程20000余公里,拍攝大畫幅黑白膠片近千張、數碼照片近萬張,記錄了34位馴鹿鄂溫克人的珍貴肖像,捕捉了數千個馴鹿鄂溫克人的文化和生活場景,力圖為馴鹿鄂溫克人留下時代肖像。
  •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王偉攝影作品
  •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王偉攝影作品
  •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王偉攝影作品
  •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王偉攝影作品
  •   《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王偉攝影作品
  •   《安塔布 生於1944年》(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古典濕版攝影術呈現)——王偉攝影作品
  •   《瑪尼 生於1952年》(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古典濕版攝影術呈現)——王偉攝影作品
  •   《瑪力亞索 生於1921年》(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古典濕版攝影術呈現)——王偉攝影作品
  •   《布冬霞 生於1976年》(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古典濕版攝影術呈現)——王偉攝影作品
  •   《維佳 生於1965年》(大畫幅相機黑白膠片拍攝,古典濕版攝影術呈現)——王偉攝影作品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