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吳帥:“公立醫院名醫敗回體制”的冷思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5日 10: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同為公立三甲醫院的醫療骨幹,周樂今和李易在分別“下海”之後,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2010年,雲南省心血管專家周樂今,被民營的同仁醫院以80萬年薪重金延聘,從其供職27年的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毅然辭去公職。早于他一年,該省另一位心內科專家李易,帶領20名骨幹集體投奔民營聖約翰醫院,成為全國公立醫院最大規模的人才集體跳槽事件。但體制之外,並非“美麗新世界”。周樂今三年合同期未滿,即於今年年初遭院方毀約解聘,身陷與民營醫院的訴訟之中。而李易在出來一個月之後就後悔了,宣稱自己後半生的目標,就是要把自己的整個團隊重新帶回公職體系。(7月24日《21世紀經濟報道》)

  兩位醫療專家躊躇滿志地從公立醫院毅然下海,一是因為優厚的陽光收入,二是可以到一種更靈活的環境氛圍,大展一番拳腳去開拓自己的事業。但沒有意料到的是,竟然還需要完成沉重的“企業利潤任務”。周教授---一位德高望重的醫療技術人才,最後還因為沒有完成利潤目標被醫院管理方解聘,與對方打起官司,弄得遍體鱗傷。最後,只能在堅硬的現實面前,敗下陣來,重新成為公有體制內的醫生。

  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民營醫院,專業技術能力,每年以10%的速度下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觸?恐怕還是錢惹的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民營醫院目前依然力量很弱小。為了求生存和發展,他們不僅要面對政策不公平的限制,還要解決市場競爭,以及信譽與效益同時發展的挑戰。他們的主要應對策略,是選擇和公立醫院所不器重,發展不夠完善的服務和專科診療項目,發展專科醫療,以期佔領市場的一席之地。私營醫院的管理者,首先是企業的管理者,而企業管理者的首要任務,就是生存,賺取利潤。從這點上而言,周教授創立科室一年多,竟然沒有效益,這在以外行為主的“醫療企業”管理者來説,當然是不可以接受的。由此,才有周教授“管理人才匱乏,急功近利”的體會。

  二位醫療專家從公立醫院出來,帶著“公立”的思想,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來管理私營醫院的科室,但在現實面前,卻一次次碰得頭破血流。一個關鍵在於,恐怕他們對民營醫院的現狀和整個醫療體制的認識是不足的。馴養的獅子,被放歸野外,不但要自己覓食,求生存,還要面對沒有圍欄保護的荒野,謀求發展。如果僅僅是依靠個人治病救人的才華,它可能還是遠遠不夠的。

  目前,國內已有數千家民營醫院。但由於管辦不分離,公立醫院由地方衛生部門直接管理,而民營醫院的建立及發展又必須經過當地衛生部門。雖然表面上,政策看起來是公平的,但在執行上卻很可能充滿著歧視性的色彩,歧視就是一種不公平的對待與待遇。這才是民營醫院生存維艱,在競爭中處於劣勢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因為社會民眾長期以來,對公立醫院的信任和對專家的崇拜,壟斷了專家資源的公立醫院,自然能夠一枝獨秀,在競爭中佔據主動,此漲彼竭。

  醫院及科室過度追求經濟發展,將會導致專業技術能力下降。如果這個觀點是成立的,在公立醫院,很可能同樣難以逃避這一規律。當醫生們都被要求完成“績效”,都被加上效益指標的任務後,我們的醫務人員還有多少精力能夠投入到科研和學術發展上呢?近年來,在公立醫院,頻頻發生醫生犯低級錯誤導致的醫療事故已經説明了這一點。

  如何為醫療專家們在經濟上減負,讓更多醫者們集中精力來發展學術,而不是忙於賺錢。醫療機構,作為社會的生命和健康保障部門,該如何進行管理?政府必須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管理。而不應該是為了減輕財政負擔,增加稅收,就將其粗暴地推向社會,使之企業化和商業化,讓醫院徹底變成只知道賺錢的工具。畢竟,這种經濟壓力與負擔最後還將以另一種形式,回到公眾及政府身上。

熱詞:

  • 公立醫院
  • 民營醫院
  • 醫院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