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溫源:民生財政正是精耕細作時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4日 11: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近來發生在上海閔行區的一件小事引起了媒體的普遍關注:當地財政撥付640萬元用於全區60所小學11591名三年級以下小學生免費學會游泳。目前,首批5所小學的1928名小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游泳技能。

  這一看似容易的買單舉動可不是件簡單的事。為了讓每個家長對孩子安全放心,閔行區政府相繼啟動了政府立項、購買服務等多個環節,如此樸實的目的,如此良苦的用心,最終成為留在廣大家長心中一份抹不去的政績。它折射出的不僅是公共財政使用上的制度創新,更是近年來我國財政惠民項目越來越務實,越來越契合老百姓真實訴求,民生財政“精耕細作”、漸入佳境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我國財政支出堅持民生優先,大幅增加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今年以來,中央財政用在與人民群眾生活直接相關的教育、醫療、就業、住房、文化等方面的民生支出安排增長近兩成,其中相當一部分是為了達到特定目標而針對特定群體,有選擇地給予支持和傾斜。

  當前各項政策工具都在全力以赴實現“穩增長”的宏觀調控目標,但是必須看到,與本身實施效果存在滯後性的貨幣政策相比,財政工具往往更加直接而有效。一方面,我國銀行信貸始終在超GDP增速增長,特別是2008年以後,銀行貸款每年都以近8萬億元甚至更大規模的速度遞增。經濟增長過度依賴銀行信貸特別是受經濟放緩影響,企業虧損面擴大,不良貸款反彈的情況下,容易導致金融風險集聚,對金融穩定造成影響。另一方面,我國積極財政政策仍有操作空間。2012年計劃安排的預算赤字規模為8000億元,加上從中央預算穩定調節基金調入2700億元後,今年實際安排的赤字規模達到10700億元,與上年的5190億元公共財政赤字相比,擴大了一倍多。今年財政收入增幅雖有放緩,不過一旦經濟企穩回升,仍有望恢復去年增長態勢。當前諸多領域迫切需要加大財稅投入力度,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民生財政不僅重在“投入”,還要配合産業升級、結構調整的主題。日前國務院確定促進節能家電等産品消費的政策措施。與以往“家電下鄉”普惠作用不同,此次重啟家電補貼無關一般類型家電——安排財政補貼265億元,啟動推廣符合節能標準的空調、平板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和熱水器;安排22億元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ED燈;60億元支持推廣1.6升及以下排量節能汽車;16億元支持推廣高效電機——每一分錢都旨在通過政策刺激引導綠色消費,促進企業産業升級,加快落後産品淘汰。上一輪家電以舊換新、家電下鄉等擴大消費的措施效果顯著,當前也有必要重新考慮出臺新一輪的消費激勵措施。

  擴大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經濟“破八”之後,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穩增長就是穩就業,穩就業就是穩中小企業。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型企業是穩定擴大就業的主力軍。要認真落實扶持政策,減輕企業負擔。在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近日與民營企業家舉行的幾次座談會上,企業界反復表達出一個清晰的呼聲:希望將“結構性減稅”落到實處,切實減輕中小企業負擔。統計顯示,有45%的中小企業認為當前稅負過重。相比“多花錢”的財政性支出,“少收錢”的減稅更顯得珍貴和有力,既可以給企業鬆綁,創造利潤空間,刺激投資與生産,也有利於提高居民收入,刺激消費,擴大內需。

  越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時候,越要重視解決困難群眾生産生活問題,在力保資金按時到位的同時,要優先保障保障性住房、就業社保、醫療衛生服務等重點民生領域的財政支出,多做為弱勢群體“雪中送炭”的事,確保解決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迫切的民生問題。

  面對經濟增速放緩,政府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財政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增長。但是,汲取過去“4萬億”刺激政策“雙刃劍”效應的經驗教訓,當前穩增長不會輕易出臺過猛的刺激政策。不過,在民生財政上的“投資”顯然不必猶豫,“該出手時就出手”。

熱詞:

  • 精耕細作
  • 民生問題
  • 財政貨幣政策
  • 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