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社會對高教的需求不僅是“就業”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23日 08: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僅有就業需求、經濟層面的需求,還有為社會提供思想、發展人文的需求

       日前,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聯合發佈人力資源藍皮書《中國人力資源發展報告(2011~2012)》。藍皮書指出,當前我國勞動力市場主要面臨兩大問題:一是就業結構性矛盾突出,大學生就業更加困難;二是勞動力市場保護不平等,非正規就業現象仍然嚴重。(7月20日中國新聞網)

       近年來,在大學生就業難的整體背景下,高等教育要適應社會需求,根據社會需求的變化,來調整學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呼聲不斷。在這樣的呼聲下,我們看到不少學校確實增設了“熱門”專業,比如經管、法學等專業,同時減少了傳統學科的招生規模,比如歷史學、哲學、理學等。但令人不解的是,這種調整並沒有改變大學生就業難的情況,結果卻是,一些“熱門”專業,在大學趨之若鶩之下,轉眼變為“冷門”。

       問題出在高等教育對社會“需求”的理解,出現了嚴重偏差,以為“需求”就是就業需求、經濟需求。而實際上,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不僅有就業需求、經濟層面的需求,還有為社會提供思想、發展人文的需求。當然,高等教育出現這樣的偏差,與政府部門和社會輿論對需求的理解也有密切關係。我國政府近年來就一直以就業率來考核各校的人才培養質量,而社會輿論也高度關注高校的就業狀況。認為能讓學生在畢業時“好就業”的大學就是好大學。

       只以“就業”需求來要求高等教育,必然出現兩方面的結果。一是所有高校都以就業為目標進行教育教學,結果是把大學變為職業培訓所;二是什麼專業熱門、好就業,大學就一窩蜂開設什麼專業,結果是專業開設重復,大學缺乏特色,以滿足社會需求為出發點,卻與社會需求漸行漸遠。

       如果認識到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那麼,高等院校就應該有不同的辦學定位。其中,有部分高等教育應該以社會就業需求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開展教育教學,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還有一部分高等教育則應該以能力為導向開展教育教學,重視對學生的通識教育,關注學生的基本能力和素質提升。而對應這些不同辦學定位的高等教育,應有不同的評價標準和評價體系。

       在美國,高等院校有不同的辦學定位。其中有兩類,很值得我國內地發展高等教育時借鑒。一類是“供給者導向”,即以辦學者為主,確定學校的辦學定位,開設相應的學科、專業;一類是“需求者導向”,即辦學者密切關注社會需求的變化,靈活地開設求職者需要的課程。前一類其實就是精英教育學校,這類學校堅持自身的辦學特色,並不追求社會熱門,比較典型的是上個世紀的芝加哥大學校長哈金斯曾譴責人們把大學看作“服務站”,目的是幫助學生討生活。後一類則是職業教育學校,這類學校追求的就是給學生找一份好工作的技能。

       我國高等教育過去10多年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上個世紀90年代之前,高等院校被稱為是象牙塔,所有學校,包括高專,都與社會保持著距離;從上個世紀90年代後期起,高等教育大擴招,在教育産業化觀念的指引下,幾乎所有高校,都走産業化路線,學校辦學變得極為功利,非職業化、技能化的課程在大學逐漸淡出。出現這兩個極端,有一個共同的原因是,高等院校沒有辦學自主權,大學的辦學定位是由政府部門確定的,而不是自身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形成的,其結果是都無法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而這樣的高等教育發展,連辦學者自己也感覺迷茫。

       最近研究生教育備受社會關注,調查顯示,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已達50多萬,是10年前的2倍多。從教育的定位分析,研究生教育總體來説,屬於精英教育。精英教育能如此快速地擴大規模,在全世界高等教育領域,是比較罕見的。這源於我國大學錯位地“積極滿足”社會需求(對高學歷的需求)。辦學定位就發生根本性錯誤,所以,研究生的培養質量下降,就業情況不如本科畢業生,也就在意料之中。 

       只有讓高等院校有合理的定位,才能滿足於不同的社會需求,這就需要賦予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擁有辦學自主權的大學,會根據自身的辦學條件、傳統,確定不同的辦學定位。在這種辦學環境中,社會對高等教育的需求和評價也才會理性,不再用單一的就業標準評價大學,而會結合不同大學的不同辦學定位,去評價這所大學所開展的教育,所培養的學生。

熱詞:

  • 社會
  • 高等教育
  • 就業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