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夢想綻放照進人類發展 務實進取造福國民生活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20年發展啟示

發佈時間:2012年07月03日 10: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神舟九號返回艙平安降落,天宮一號與神舟九號載人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中國航天邁上新臺階。正當人們為我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所取得的成績欣喜不已時,一種質疑聲也甚囂塵上:神舟九號任務的成功之年,也是我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第20年,20年來,我國為發展這一事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僅財政支出就有近390億人民幣。如此巨大的投入,究竟是否惠及民生?又是否值得?

       事實上,用“錢”來衡量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投入産出比本身並不是明智之舉。“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而作為當今世界上最昂貴的科學技術,載人航天的發展當然需要舉一國之力支持。載人航天事業首先是人類的夢想。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説:“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呆在搖籃裏。”探索太空是人類千百年來的夢想,而日益枯竭的地球資源也在催促人類開發太空資源。載人航天事業同時也是我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的國家夢想、民族夢想。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有責任、有義務通過和平發展空間事業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載人航天事業同時也是許多普通百姓、科技愛好者的夢想。就像生活中涌現出來的許多平民英雄傾其所有去製造飛機、潛艇一樣,載人航天的發展是所有航天迷們的夢想,更是全球華人的夢想。

       夢想,本身是不能用“錢”來衡量的。事實上,從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正式啟動以來的20年來,中國載人航天的花費其實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近年來,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如此看來,中國的載人航天實在是“花小錢,辦大事”。神舟飛船研發起點高,設計一步到位,總體智慧化程度較高。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了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道路。以交會對接任務的“N+1”模式為例,一艘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可以與多艘飛船進行對接,以此來驗證自動對接、手動對接、組合體運行、航天員短期駐留等關鍵技術,同時,神舟飛船的軌道艙兼具生活艙和留軌試驗艙的功能,在返回艙著陸後,軌道艙仍可留在軌道繼續進行空間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降低了成本。

       當1961年前蘇聯航天員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太空旅行的航天員時,人們一定無法預料載人航天事業會對人類今後的發展産生如此巨大的影響。當今社會老百姓最能親身感受到的航天科技為普通人帶來的便利莫過於衛星服務:通信衛星讓廣播電視、遠距離通信無遠弗屆;導航衛星讓百姓出行變得可精確定位;對地觀測、地質勘探衛星讓各種減災防災工作盡在掌握從而減少損失……由載人航天技術拉動的航天經濟發展成果,也早已融入每個普通百姓的生活:方便麵裏的蔬菜包,源自航天員食品中的真空脫水技術;各類時髦的運動鞋,其“中空吹塑成型“製造技術,也來自航天服設計技術靈感;航天員抗骨丟失、抗肌肉萎縮的技術成果,已部分應用於長期臥床病人的治療……通過突破和掌握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人類有力推動了能源、信息、控制等領域的發展,帶動了電子、製造、化工、冶金、紡織等多個領域的發展,産生了巨大的拉動和輻射效應。

       如果非要用數字來闡釋這20年的話,從投入來看,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展20年來,390億支出被用在了技術研發、樣品研製、飛行産品生産、試驗設施設備建設、地面試驗和飛行試驗的消耗。從産出來看,我國已成功掌握了載人航天領域天地往返、航天員出艙、交會對接三大基本技術,建設完成了較為完整配套的載人航天研製生産試驗、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體系,取得了90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和科技進步成果,有2000余項技術成果被應用於國民經濟各部門,1100余種新材料的批量生産受益於航天科技“軍轉民”的應用。從1987年以來,有800多個品種的植物種子進行了太空育種試驗,一大批高産、優質的農作物已經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從新藥品到新材料,我國1100多種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航天技術的牽引下完成的。20年前,國內的移動通訊、生物工程、半導體、工業自動化控制、新能源、系統集成等高科技領域及産業或呈空白或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差距。20年後,國人在這些領域的空白均已得到補齊甚至在一些領域躋身世界一流方陣。載人航天,看似遙不可及,卻如春雨般潤物無聲,潛入我們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的20年是務實進取的20年。早在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立項時,老一輩科研人員在當時最“熱門”的航天飛機與我國自主研發的“神舟”飛船之間通過科學比較、超前謀劃,選擇了自力更生、創新研製“神舟”飛船的道路。這是一條無從模倣、幾乎無前車可鑒的艱辛道路。20年後的今天,航天飛機退出了歷史舞臺,神舟飛船卻依舊大放異彩。這是老一輩航天人務實決策的結果,更是一代一代航天人銳意進取的成果。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中國人打造為未來空間站服務的天地往返系統只打了九發“子彈”。這其中,無論是神舟五號的單人飛行,還是神舟六號的多人多天飛行,神舟七號的航天員出艙活動,神舟八號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都是步步籌謀,以最小的代價來達到利益的最大化,以高效率和百分之百的成功率來達到目標。而從神舟一號到神舟九號所呈現出來的日益清晰的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脈絡,也展現出中國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斷進取探索的大國風範。這九艘飛船的成功,不僅“步步為營”地改善著民生,更“厚積薄發”地拉動著整個國家的産業升級。

       作為科技領域裏最複雜的系統工程,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實施也使我國在大型現代化工程管理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載人航天技術的應用與經濟增值以及其規模報酬遞增所産生的溢出效益,絕不僅僅是一些研究機構所測算的1:10到1:12的投入産出比那麼簡單,它甚至無法用現成的數學模型來計算。

       中國航天界近十年來完成了人才的新老交替,他們中的中堅力量的平均年齡不到35歲。這不得不歸功於載人航天事業的迅猛發展為人才鍛鍊和培養提供機會。這支規模巨大、專業全面的高素質人才隊伍,不僅滿足了航天事業的發展,同時也為相關領域輸送了人才和智力支持。載人航天事業將從業者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緊密聯絡在一起。中國載人航天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一次次鼓舞著國人的愛國豪情,也激發著一代代新人向科技興國之路邁進的熱情。這種豪情與熱情,都將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未來。

       目前,以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向國際空間站發射“龍”飛船為例,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已經開始向商業領域延伸觸角。這是載人航天事業發展到相對成熟階段的表現。而在這之前,由於載人航天的“昂貴”,自人類探索太空以來,幾乎所有航天活動都由政府主導。只有當科技成果轉化成一定程度的經濟效益時,才會有“民間企業”願意參與進來。而在我國,從最初發展載人航天事業時需要依靠部分進口設備到如今完全實現所有設備國産化並有能力出口各種衛星、設備,載人航天技術開始在“出口”方面嶄露頭角。

       且不説作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發展載人航天事業的國家給我國帶來的國際名譽、威望方面的有利影響,未來,通過與其他國家合作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開發利用空間資源,能讓我國在政治、經濟、科技的世界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發展之路不愧是惠及民生,造福人類的康莊大道。

熱詞:

  • 神舟九號
  • 天宮一號
  • 載人航天
  • 造福國民
  • 航天夢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