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佘宗明:幾多愁,恰似一江臟水“難入口”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8日 07: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西都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華西都市報評論員佘宗明

  廣東紫金藍塘鎮由於政府供水工程“年年只會流臟水”,近二十年裏,鎮民幾乎都靠買山泉水和打井度日。同時,居民還要為每立方米臟水掏錢1.5元。縣鎮兩級政府的解釋是:“沒錢”。(6月17日《中國青年報》)

  臟水,一流便是二十年。用臟水,儼然是當地百姓的宿命般境遇。時間沉澱,世事變遷,那一江臟水卻歷久不變。“僅供洗涮,嚴禁入口”,當飲用被排斥在自來水功用外,你我看不到“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的田園情調,只能看到悲愴的民生底色。

  水依賴,是生活的庸常情形。可在藍塘鎮,用上乾淨的水,卻成奢侈,他們用“污水三千”來洗涮,用井水山泉來滋養口腹的焦渴,不難想象,他們須忍受的生活煎熬、疾患風險,也是曠日持久的。

  喝上清潔的自來水,有這麼難?在供水已被基礎設施覆蓋的當下,答案當然是不。可在藍塘鎮,“年年流臟水”,似乎是個無解題。年久失修的蓄水池,老化的管道,讓人驚心。當水源沿著露天的水池“裸奔”而來,想不發臭都難。

  水質離譜,百姓遭殃。難以喝上“放心水”,成了他們的生活包袱。那些近似荒廢的供水設施,是民生蒼涼的剪影。當然,他們只是“池魚”,人禍的肇因在於,在官商合股的體制掣肘下,替

  代性的自來水工程,總在成本考量下頻頻爛尾。

  一次又一次,自來水廠重建因“資金斷鏈”胎死腹中;縱然在今年2月,“官商合股”壽終正寢,飲水工程建設仍如“無米之炊”……以此看,一句“沒錢”解釋,仿佛名正言順。只是,就算“差錢”理由成立,公共服務就能被擱置?提供能喝的水,本是政府職責,民生的基本福祉,不該淪為“財政缺口”的祭品。再者,當地的“合股”模式,造成供水的“去公益化”,讓它變為牟利工具。當“賺錢”成了城鎮供水的意義指向,水質治理的動力匱乏,恐怕不只是“缺錢”那麼簡單。

  招標困難,湊錢不易,是當地治水的糾結點。其情可恤,畢竟若財政欠奉、補貼稀少,建新供水線,沒法越過“差錢”的坎兒。不過,為民眾供給潔凈的水,茲事體大。在程序內無計可施,也不能不作為;在程序外尋找補救措施,當是起碼的治理理性。還原供水的公益性,不能拿商業化當“救命稻草”;居民為臟水掏腰包,財政投入更不能“旁觀”。

  “舌尖上的臟水”,讓民生失去了“福祉光澤”。前不久,媒體還曝國內自來水質不盡如人意。在此情景下,問百姓能有幾多愁,只能是恰似一江臟水“難入口”。

熱詞:

  • 合股
  • 藍塘鎮
  • 池魚
  • 救命稻草
  • 難入口
  • 財政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