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彥春:“舌尖中國”呼喚社會參與

發佈時間:2012年06月15日 0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提要】推行“有獎舉報”,善用公眾能量,才能讓食品安全監管更加“耳聰目明”,讓“舌尖上的中國”散發出幸福滋味  

       食品安全看來要下決心打一場“人民戰爭”了。6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引人注目的是,國務院將治理視野進一步投向了社會層面,提出動員全社會參與、構建群防群控工作格局。推行食品安全有獎舉報成為其中最受關注的一項舉措。

       社會力量一直是治理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參與者。雖然有過“致癌香蕉”的誤以為、“生蛆柑橘”的誇大化,但從總體上看,媒體、網友、普通消費者的舉報作用舉足輕重,從三聚氰胺牛奶的曝光,到發現“地溝油”利益鏈條,再到最近“藥袋蘋果”問題浮出水面,都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而美國食品安全治理之所以迎來拐點,也得益於19世紀下半葉的全民“扒糞運動”。

       儘管我國高度重視並不斷完善食品安全體系,但問題依然嚴峻。這與當前食品安全的風險監測與評估預警水平不高有很大關係。因此,從制度層面推行舉報,尤其是用“有獎”方式來鼓勵倡導,體現了國家層面調動民間力量、治理食品安全頑疾的誠意和決心。

       實際上,早在去年7月,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就出臺了建立食品安全有獎舉報制度的指導意見,各地也紛紛“懸賞”以待爆料者。但無論是在理念上還是實施上,如何善待舉報人,激發和呵護舉報熱情,進而形成公眾參與和政府監管的合力,依然需要繼續探索和創新。

       舉報者需要寬鬆的環境。不管是“網友曝”還是“媒體報”,抑或是“深喉説”,都可能只是發出了食品安全問題的“第一信號”,信息本身也往往有待於核實調查。那麼,對待舉報,是聞過則喜、有錯必糾?或者言者無罪、聞者足戒?還是把舉報人視為麻煩製造者,揪住舉報內容的個別失實細節倒打一耙,甚至打擊報復?對舉報內容的不同態度,反過來影響了舉報者人數的多少和音量的大小。

       食品安全關係每個人的健康。對老百姓來説,舉報既是公民的社會責任,也是維護自身權益的方式。有沒有獎金並不是最重要的,大家更關心的是,有沒有順暢的舉報流程和有效的反饋機制。目前,一些地方還存在著舉報無門、回應無期、問題無解的現狀,一方面讓不少舉報人很受傷,另一方面也助長了刪帖網站等“李鬼式”維權機構借舉報牟利的行為,惡化了舉報環境。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完善受理環節,規範核查程序,及時查處並回復舉報人,甚至在必要的情況下保證舉報人安全。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舉報人與受理方的正向反饋,增強人們的舉報意願和舉報實效。

       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需要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只有善用公眾的信息能量,才能為餐桌安全多設置一些預警器,讓食品安全監管更加“耳聰目明”;也只有打好這場攻堅戰,才能讓“舌尖上的中國”真正散發出幸福滋味。

熱詞:

  • 有獎舉報
  • 食品安全
  • 舌尖上的中國
  • 國務院常務會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