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茉楠:穩增長應避免政策短期化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22日 09:1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在內外經濟形勢風雲突變的情況下,“穩定”正成為關乎經濟大局的關鍵。在湖北等地調研期間,溫家寶總理關於“把穩增長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的定調為未來宏觀調控指明方向。與此同時,發改委、財政部、商務部、工信部等部門也在密集調研,為應對經濟進一步下滑做好政策儲備。

  金融危機以來,經歷幾次宏觀調控的輪迴,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主基調再次回歸“增長”,增長目標的優先級再次提升,説明決策層確實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增長前景比較憂慮。

  經濟增長之困受制于內外壓力:內需低迷、外需乏力,“投資、消費”同步回落,供給端與需求端同步趨緊。企業利潤率、財政收入、工業生産、出口訂單、房地産價格等全面下滑。特別是用來評估經濟增長的三個敏感變量———用電量、工業增加值和銀行放貸總額,下降幅度更是遠超預期,表明增長動能在繼續衰減。以工業增加值為例,4月同比增長9.3%,比3月份的11.9%下降了2.6個百分點。如果從歷史經驗來看,12%的工業增加值大致對應8%的G DP增速,4月份的數據預示著二季度G D P增速很可能回落至7.5%左右。經濟增速的加速下滑,已經逼近決策層的調控底線,並直接考驗政府對於經濟減緩的容忍度。

  那麼,如何看待當前中國經濟困境則是決定宏觀政策著力點的前提。四年多時間,全球大規模貨幣和財政刺激之後,世界經濟似乎又被打回到了“原點”。我們面臨的遠遠不是一場週期性危機,而是經濟全球化以來的一次結構性大危機:是發達國家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構性債務危機;是儲蓄國與消費國之間的失衡性危機;是全球舊有增長模式的危機,這些都不可能通過反週期的政策刺激得以解決,但是面對著全球經濟形勢驟然惡化,各大經濟體再次發出支持經濟增長的強烈信號。

  中國經濟處於一個轉型的“空檔期”:從中長期看,全要素生産率正在趨勢性放緩,隨著外部需求不足帶來的市場萎縮,勞動力成本上升、貨幣升值以及環境、資源等瓶頸約束,傳統低成本的優勢正逐步消失,原來“重工業支撐、出口支撐、投資支撐”的高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但內需以及新興産業的轉換動力又沒有接續上來,這樣,“空檔期”帶來的經濟增長回落一定是一個必然經歷的陣痛過程。但是另一方面,為了“穩增長”,抵抗經濟加速下滑勢頭,所採取的政策又不可避免地具有追求短期增長目標的自然傾向,使經濟陷入對刺激性政策的過度依賴之中,進而延緩經濟內生動力的形成,這也許才是中國宏觀經濟面臨的最大矛盾。

  因此,如何讓短期政策産生可持續的效果,避免政策刺激帶來的後遺症,正考驗決策層的智慧。就目前的中國發展現狀而言,擴大內需,還未到消費馬上接力的階段,保持一定的投資規模和力度沒有問題,但問題是投資去向如何。中國一直以來重視的是“硬投資(比如基礎設施、機械設備投資)”,而忽視“軟投資(研發和技術投資、教育投資)”。我們既要穩定今天的增長需求,更要著眼于提升長期經濟增長質量的未來需求,只有這樣才能保障中國經濟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熱詞:

  • 增長目標
  • 增長模式
  • 空檔期
  • 短期化
  • 工業增加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