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付小為:對待外國人首先是我們如何自處

發佈時間:2012年05月16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自昨日起,北京市將開展專項行動,集中清理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工作的“三非”外國人,並對構成犯罪的外國人追究刑責。

  據北京警方介紹,北京每日實有外國人已近20萬人,居住地遍佈全市所有行政區縣。與激增的外國人數量相應的是複雜的人員結構,這使得“三非”問題日益突出,適度、合理地清查、整治確有必要。

  北京的“三非”問題只是一個縮影。中國的快速成長,國家開放性與包容力的增強,大量的外國人涌入是一個必然,也是一種趨勢。北京的問題,相信同樣存在於開放與發展程度較高的上海、廣州、深圳等城市,即使是對其他更多城市來説,更多的外國人到來也不再是絕對新鮮的話題。它意味著,“三非”問題可能在不同地區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正視“三非”,清理“三非”,是把這類問題納入到正常的法律規範之下,類似的正常化處理方式也理應為其他地區採納。

  近現代以來,中國人對於外國人的態度有著微妙的變化。從好奇、圍觀,恐懼、排斥,甚至一度以貼敵我標簽的方式分而處之,其中不無特定歷史和時代背景因素。時至今日,面對外國人,不論是民間還是官方,一種似有刻意的好感與善待總是揮之不去。稱境內外國人作“友人”、表現出格外的熱情自不待言,更有甚者以認識和結交“外國友人”為傲,僅僅因為一張洋面孔,似乎就能受到特別的優待。大部分官方機構也保有類似的態度,或許初衷不同於普通人,但格外友善,乃至超國民的友善並不少見。某種程度上,一種不傾向於認定外國人“有問題”的心理導向,在處理“三非”行動的姍姍來遲上實有隱現。

  對外國人的非正常化態度,還可以延伸至中國人在國外的態度上。公眾場合的喧嘩、誇張的舉止,以及近年來“掃店、掃街式”的購買力“展示”,引來了不少負面評價。兩種態度看似千差萬別,張揚地岔向兩個極端,卻都不能跳脫出國人自己不夠自信、自在的心理原因。

  從國家層面説,一個國家如何對待本國國民決定著如何對待外國人;從國民層面説,國民對待外國人的心態,最終來源於國民如何自處、如何看待自己。

  走在國外街頭,迎面而來的陌生人的善意微笑,你不會認為那是一種習得的、“專屬”給外國人的友好,因為陌生人間的相互微笑示意是人與人之間、常態化的友好表達。而走在國內街頭,陌生人之間的互不關心、漠然是一種常態,於是,對外國人的友好反而顯得突兀,或者至少是反常的。“態度差”背後,是不經意地、融入到行為模式裏的待人有別。

  對大多數國人而言,平視他人好像已經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不自覺地高看外國人是一種表現,見到上級、長官條件反射式地微笑何嘗不是另一種表現?因此,處在不同社會位置的人,常常處於時而仰視、時而俯視的狀態,並伴隨著相應的情緒、態度的變化。人與人本該有的真誠、自信、情感流露被不由自主的“計算”應對所取代,也更不必談從情緒、態度上推己及人而來的謹守公共禮儀了。亦可見,在國內“失去”自信優待外國人,與在國外“找回”自信大力“血拼”是如此一致。

  從這個層面來看,反思對外國人態度是一個小小的切口,更值得我們努力的其實是,如何改變社會管理模式、國家對待國民的方式,來讓本國國民在自己的國家獲得一種平靜、安然的生活狀態,以及一種自信、舒展的生活心態。

熱詞:

  • 外國人
  • 三非
  • 非正常化
  • 展示
  • 友人
  • 外國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