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秦天:阿拉伯國家對美國心態複雜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17日 09:5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隨著西方國家加大對敘利亞制裁力度,美國越來越擔心敘利亞的鄰國黎巴嫩成為敘利亞逃避制裁的門戶。為此,美國財政部官員近日對黎巴嫩進行了特別訪問。黎巴嫩《消息報》指出,美方官員是在借機向黎巴嫩傳遞信號:如果不協同對敘制裁,就將面臨來自西方國家的懲罰。

       有當地分析人士指出,在敘利亞問題上,美國近來對黎巴嫩一直採取又拉又打的做法,一方面表示繼續向黎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不斷派要員遊説黎有關方面,以説服其停止同敘利亞進行經濟往來。黎美之間的微妙關係,可以看作是多年來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的關係縮影。 

       如今,人們印象中的阿拉伯人不喜歡美國,這是對阿拉伯民眾心理感受的粗略概括。從國家層面看,阿拉伯國家對美國的心態可以説是既“愛”又“恨”。

       歷史恩怨糾結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阿拉伯民族處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下。一戰中,英、法等西方國家與阿拉伯人面對共同的對手土耳其,便達成交易:阿拉伯人幫助英、法打垮土耳其,英、法答應讓阿拉伯人建立自己的國家。

       奧斯曼帝國最終解體,但阿拉伯人的建國之路卻磕磕絆絆。英、法玩起了“委任統治”或間接殖民統治的把戲,對阿拉伯民族“分而治之”。阿拉伯人一方面要感謝西方驅逐了土耳其人,另一方面又埋怨西方對他們的控制和分化。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代表西方世界插手阿拉伯國家事務的換成了美國。美蘇爭霸時代,美國沒能籠絡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阿拉伯世界有的親美,有的倚蘇。

       冷戰結束後,美國成為中東地區唯一的主導性力量。但阿拉伯各國也並非對美國言聽計從。歸根結底,雙方的關係取決於相互間利益的匹配程度。

       利益不盡一致

       一般認為,美國在中東地區有五大利益:一是保證以色列安全,二是確保石油供給及價格穩定,三是打擊恐怖主義,四是防止伊朗擁核並形成地區霸權,五是推行民主、人權價值觀。總體而言,阿拉伯國家的最大利益是獲得和平、穩定的內外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民族復興。雙方的利益有時是匹配的。比如,美國為保持油價穩定,以強大海軍保障波斯灣航運安全,不少阿拉伯國家也依賴石油美元,他們其實樂見美國的“保駕護航”。而伊朗擁核或者形成地區霸權,不僅為美國所不容,也是阿拉伯國家所擔憂的。美國對伊朗下狠手制裁、甚至武力威脅,阿拉伯國家也樂見其成。但與此同時,美國和阿拉伯國家也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美國竭力袒護以色列,阿拉伯國家則多數支持巴勒斯坦,美國對以色列的扶助讓阿拉伯人普遍不滿。

       在另一些場合,阿拉伯國家與美國的利益看似有所重合,實則貌合神離。最近的例子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美國以薩達姆政權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支持恐怖主義為由“入侵”伊拉克,得到了多數阿拉伯國家的默許。但推翻薩達姆政權後,伊拉克並未實現穩定與發展,相反卻迎來了血腥的內戰和頻發的暴力襲擊事件,伊拉克成為中東一大亂源和恐怖主義輸出地,阿拉伯國家對此有苦難言。美國在戰後伊拉克推行民主選舉,選出了什葉派政權,這讓多數以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國家十分失望,沙特甚至認為美國啟動的伊拉克戰爭是一場徹底的失敗。與伊拉克戰爭捆綁的是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結果伊拉克的民主“樣板”脆弱不堪,沒有任何的説服力和示範效應。

       國別差異明顯

       阿拉伯各國利益訴求不同,追隨或抵制美國的程度也就不同。2011年之前,美國苦心打造了一個主要由埃及、沙特等地區大國組成的溫和派陣營,這些國家接受美國援助、協助美國反恐、保持與以色列的和平,成為美國中東戰略的重要支柱。另一陣營則是敘利亞、蘇丹、黎巴嫩真主黨、巴勒斯坦哈馬斯等偏激進的國家和組織。它們反對以色列,與美國也多有爭執。2011年中東地區政治局勢動蕩後,溫和、激進的陣營之分不再如以往那麼明顯:未來埃及無論何種勢力主政,都將拉開與美國的距離;敘利亞政權則深陷危機,激進陣營面臨重挫。

       當前,美國的盟友主要是海灣國家。它們依賴美國保護石油出口、抵禦伊朗威脅。近年來,海灣諸國不斷向美國購買先進武器,甚至籌劃建立海灣導彈防禦體系,對美國的安全依賴有增無減。但海灣國家也是保守的君主制國家,對美國倡導的政治改革十分反感。海灣以外的阿拉伯國家,在經濟上仍然渴望美國的貿易、援助和技術。但在政治、外交、安全等領域,其獨立性逐漸增強,不希望美國隨意干涉內部事務。

       變局擺脫依賴

       在敘利亞問題上,阿拉伯國家與美國關係的兩面性再次凸顯。整體而言,阿盟一度提出對敘利亞總統巴沙爾十分不利的“阿拉伯倡議”,和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口徑幾乎一致;但近期舉行的第二十三屆阿盟峰會又有所“回擺”,將主基調定在支持聯合國和阿盟聯合特使安南調停、實現和平政治解決上,與西方立場拉開了一定距離。海灣國家與西方在推翻巴沙爾政權上展現了緊密的聯絡,但其他阿拉伯國家並不希望敘利亞遭過度干預而出現亂局。目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既要“倒巴”,又不願親自動手,而阿拉伯國家既希望國際社會尤其是美國對敘施壓,又不願外部軍事介入。這種局面其實是阿拉伯國家長期缺失獨立外交戰略的“後遺症”。

       從中東地區格局看,阿拉伯國家有著共同的競爭對手伊朗,因此需要美國幫忙遏制伊朗;同時阿拉伯國家也有著共同的敵人以色列,因此對親以護以的美國仍將不滿。阿拉伯國家對美國既愛又恨的局面短期內難以改觀。但過去的一年是具有轉折意義的一年,美國擊斃本拉丹,從伊拉克撤軍,對中東石油的依賴度降至不足15%,阿拉伯大變局則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美國輸出民主價值觀的熱情。美國在中東的利益和存在都呈緩降態勢,這或許是阿拉伯國家養成獨立外交戰略、逐漸擺脫對美依賴的一個機遇。

熱詞:

  • 阿拉伯國家
  • 美國
  • 西方國家
  • 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