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刑訴法大修是政改的一個細節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9日 15:1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環球時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刑事訴訟法草案再次對刑訴法做了“大修”,順應了社會對司法公正的強烈呼聲。而且本次人大拿出的草案,在去年公佈的上一稿基礎上又有新的修改。其中最顯著的,是刪去了逮捕後有礙偵查不通知家屬的例外情形。上一稿的修正案草案,該條引來大量批評。


  上次刑訴法的“大修”是在1996年,當時反映“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最受關注。短短16年,刑訴法對遏制刑訊逼供、細化逮捕條件等做出重要改寫,這是中國建設法治國家的真實收穫。


  我們尤其要為修正案在上一稿受到批評後再做修改的發生過程鼓掌。這説明人民對立法的參與不再是一句空話,輿論在對中國的立法過程産生實質影響。


  我們認為,圍繞刑訴法修正案的爭論和改寫,增加了中國社會的政治彈性,它甚至可以看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細節。


  這次“微型政改”不是預先設計的,而是一場意外的“遭遇”。原草案遭到的批評相當激烈,完全不像中國以往習慣了的“討論”。現有體制對一些關鍵性批評的接受,顯得峰迴路轉。它創造了中國內部對立和緊張“軟著陸”的一個成功模本。


  快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中國,國家治理不斷會在各個層面遭遇具體的挑戰。這些挑戰應對好了,就是國家前進的資源。應對不好,就會導致破壞力的出現。中國政改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應是不斷擴大體制的彈性,增加消化對立性意見和情緒的能力。


  通過修正刑訴法前前後後的各种經歷,不同人群大概也會對中國社會的認識做各自的修正。中國社會的真實對立並不像有時看上去的那麼尖銳,社會的總目標是一致的。大家的分歧更多是針對改革路徑和節奏的,而不是方向性的。


  官方通過此事應更多看到,民間的一些對立性批評,其實質常常同樣是建設性的。官方過去經常在意批評者的“態度”,今後應把這樣的在意,更多轉向對批評內容的關注。


  批評者們也應通過此事看到,官方並不像他們想象的那樣,在故意維持一些不合理的東西。官方對接受社會意見的態度越來越開放,中國不是僵持不動的國家,進步是中國的總趨勢,公眾的訴求在每一個路口影響著中國的前進方向。


  刑訴法受到如此高的關注,也反映出社會對司法公正還有很多擔心。它不僅出於社會對人權的基本關心,也有人們從法律上加強自我保護的潛意識。這一輪高強度的爭論應當為中國法制建設留下更多東西,給政法界帶來更多反思和警醒。


  刑訴法被稱為“小憲法”,這場爭論仍在兩會上繼續,它的意義也必然超越法律的具體條文本身。我們希望這些意義向中國社會的擴散將是積極、正面的。

熱詞:

  • 刑訴法
  • 大修
  • 政改
  • 態度
  • 遭遇
  • 社評
  • 逮捕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