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熊丙奇:4%只是12年教育“還債”新起點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6日 08: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5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2012年中央財政已按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的4%編制預算,地方財政也要相應安排,確保實現這一目標。這意味著該目標自1993年提出以來我國有望首次實現這一承諾。

  我國1993年印發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逐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本世紀末達到4%。”按照該綱要,最遲到2000年實現目標,可直到今年才“順利”達到,推遲了整整12年。

  花19年才達到目標兌現承諾,反映出增加教育投入的艱難,應該反思為何這一目標花了這麼長時間才達到。

  一種解釋是,我國財力有限。這種解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從全世界範圍來看,教育經費佔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為4.9%,欠發達國家為4.1%。難道我國的財力低於欠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再拿財力説事,就是一種推脫。

  總體看來,我國教育投入水平低,主要由兩方面原因所致。一是教育經費保障體系不合理,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實行以縣鄉財政為主的保障機制,縣鄉財政的投入佔80%,這帶來的問題是保障力度有限,同時由於各地財力的差異,造成基礎教育,尤其是義務教育嚴重不均衡。二是教育經費撥款體系不健全,與發達國家教育經費預算,有國家教育撥款委員會和地區教育撥款委員會,具體到學校的撥款,由社區居民參與的社區教育委員會參與決策、監督不同,我國教育經費撥款,是由政府單方面負責,俗稱“討錢花”,一些地方在投入基礎設施、樓堂館所建設時有錢,在三公消費時不缺錢,可輪到教育投入時就沒有錢了。

  我國近年來教育投入水平之所以逐漸提高,與調整第一方面有關,具體表現在中央財政加大轉移支付力度,省級財政加大對基礎教育的統籌力度,在這次政府工作報告中,溫總理指出,2011年,中國免除了3000多萬名農村寄宿制學生住宿費,其中1228萬名中西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享受了生活補助。這就得益於中央財政。以筆者之見,2012年達到4%,有待於中央財政持續發力。

  而第二方面的調整,現在還沒看到。對於教育投入達GDP4%,有輿論樂觀地分析,我國已還清教育欠債。這不但無視過去多年欠債的事實——關於教育欠債,至少應該計算,從2000年起,每年教育投入離4%投入水平的差值,再進行累加,由此得到的教育欠債是十分龐大的,一年達到4%,遠不能抵清過去的大量欠債。要實現我國2010年頒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確立的教育改革任務和教育發展目標,教育經費投入如果僅僅維持在4%,是難以支撐的。而要提高投入,就必須調整撥款體系,由公眾參與預算決策,並監督政府依法撥款。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我國要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提升為人力資源強國,沒有與之匹配的教育投入,是不可想象的。教育經費達到GDP的4%,只是一個新起點。

熱詞:

  • 教育強國
  • 教育投入
  • 農村寄宿制
  •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
  • 教育發展
  • 基礎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