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付雁南:續寫我們這一代春天的故事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4日 09: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3月的北京剛下過一場小雪,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卻已嗅到了春的氣息。

  參加全國兩會,抵達北京的第一個早晨,這位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就在賓館房間裏迎來了三撥記者。話題只有一個:改革。

  “前兩年來開兩會,幾乎沒人跟我談改革。今年,每個人都在問改革。”他笑著説。

  20年前的春天,時任海南省體改辦主任的遲福林,從深圳一個朋友那裏獲悉了鄧小平“南巡談話”。在此之前,國內改革的氣氛低迷,他也對未來充滿困惑。談話的內容,像是給他“打了一針振奮劑”。

  當天,遲福林推開省委書記辦公室的門,建議省委召開常委會討論。次日,常委會果真開了。他熬了幾個通宵,擬出海南“加快改革的十三條建議”。

  1992年,中國在改革的道路上又一次邁開了大步。一位財經作家評價説,20年前的春天給人們留下了太深的印象,以至於後來在很多人的記憶中,“那一年整個兒都是春天”。

  20年後的今天,當春天漸漸臨近時,許多代表委員也注意到了媒體與社會思變的動向。

  《深圳特區報》於今年1月31日重新刊登了當年的長篇通訊《東方風來滿眼春》;新華社刊發長文,呼籲全面推進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改革;溫家寶總理更是在廣東考察時重提,“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

  春風又拂面。

  20年前的那個春天,47歲的宗慶後找到了自己的機會。頂著“全民所有制”紅帽子的娃哈哈終於變成了股份制公司,宗慶後也在隨後一次次産權清晰化的過程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甚至一度成為“中國首富”。

  20年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宗慶後進京赴會。“感謝改革開放。”他説,“我對未來的改革很期待。”

  改革的春天也影響了蔣開儒。在看到小平“南巡”的新聞後,他湊了2000元,從黑龍江穆棱一路南下,就為了看看曾經一片水田的深圳變成了什麼樣子,“小平為什麼要在那裏發表談話?”

  火車剛駛入深圳,他就被滿眼的摩天大樓弄得目瞪口呆:“我當時想,這哪是深圳,這明明是香港啊!”

  備受震動的蔣開儒決定在深圳找份工作,留下來。兩年後,他創作的歌曲《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廣為傳唱,成為改革時代的“主旋律”。

  如今,身在深圳的蔣開儒回望北方,感受到了與當年相似的振奮:2月23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寧要微詞,不要危機》,其中“寧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機”等語句引來廣泛關注。

  一位民營企業家“逐字逐句仔細研讀了整篇文章”,隨後給遲福林打來電話連連追問。

  “真的又要改革啦?”企業家在電話裏激動地説,“太好了,不改不行啊,民營企業要活不下去了!”

  遲福林回答説:“這至少是一種呼聲、一種趨勢,當然,也可能是一種信號。”

  兩會前夕,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今年“著力深化改革開放”,並將之列入新一年各級黨委和政府的目標。

  前來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都在大談改革。剛下飛機趕到駐地的廣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建議記者,去問問每個市的領導,因為“每個人都會跟你談改革”。

  在一場個人見面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專門提前趕來北京對媒體發聲:“不改革,沒出路!”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忍不住打斷了記者早已預約好的提問。

  “我覺得我有一個觀點更值得你們關注。”這位常委説。隨後,他用帶著方言口音的普通話,詳細梳理了自己關於改革的觀點。

  就在兩天前,全國政協新聞發言人趙啟正再為改革升溫。

  “像我這樣年齡的人參加過改革開放的全過程。”72歲的趙啟正在全國政協新聞發佈會上説,“回顧上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的歷程使我們懂得,深化改革的時機到了。”

  一名第一次參加兩會報道的記者在台下吃驚地張大了嘴。不過,同在發佈會現場的台灣記者王銘義卻並不意外。這位從事兩岸報道近30年的記者,已經注意到在海峽西岸這片土地上發生的變化:曾經“被媒體冷淡處理”的改革議題,如今又一次成了人人討論的焦點。

  這個3月,人們對改革充滿了熱切的期盼。遲福林笑稱,這是自己“春天的希望”。在政協會議開幕當天,已經退休的蔣開儒在日記本上繼續寫寫畫畫。他説,自己正在努力,在這個春潮涌動的時刻,寫出一首新的“春天的故事”。

  本報北京3月3日電

熱詞:

  • 續寫
  • 遲福林
  • 主旋律
  • 改革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