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週全德:社會學的時代擔當

發佈時間:2012年03月01日 07: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社會學誕生於19世紀的工業革命時代,其奠基人被學界公認為孔德、涂爾幹、馬克思和韋伯等。作為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時期的産物,社會學一問世,就向人們展露它“以和諧為本”的學術品性。

  一般説來,社會轉型時期是社會結構、社會關係、社會生活方式、社會價值觀念、社會行為規範等發生重大變化,並且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涌現的時期。孔德的《實證哲學教程》、《實證政治體系》等作為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意在解決他所處的那個社會轉型時期的種種矛盾,為重建社會秩序提供一種主導性的思想體系。涂爾幹在社會學方面的主要學術努力,為的是建立一種受科學精神啟示的道德。他揭示現代社會的中心問題是個人與團體的關係問題,他的一些學術命題如“社會團結”、“集體意識”等,均是探討如何以和諧為導向來妥善處理這類關係的。馬克思揭示資本主義勞動異化及社會異化的根源,旨在建立一個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加符合人類本性的、更為和諧發展的新社會。韋伯認為社會學是理解人類行為的科學,他揭示了工具理性與人文精神的內在矛盾,並且為後人如何超越這種矛盾提供了新思想。

  20世紀是社會學長足發展並且取得巨大成就的時代。這一時代形成了結構功能主義、衝突理論、社會互動理論等主要社會學流派。結構功能主義強調社會的整體性、互賴性、靜態性及其運行的穩定性,其學術目標旨在為社會生活的均衡與和諧作出貢獻。衝突理論雖然認為在社會運行中衝突比秩序更為重要,但強調衝突並不是其目的,把衝突作為重要手段進而在對立面的運動中使社會不斷維繫和諧與統一才是其理論主題。至於社會互動理論,其理論興趣雖然偏重於對個人意識和行為的微觀世界的分析,但其思想理論基點是社會整體的協調有序運行取決於個體之間、個體與社會之間的良性互動。而當前受人關注的國外社會學家如吉登斯、哈貝馬斯、布迪厄等,他們的學術智慧也充分體現在試圖消除衝突與秩序、變遷與團結、意志自由與制度規約之間的差異和對立,在個人行動與社會結構、意義世界與現實世界、意識形態與科學認知之間建起交流的紐帶和溝通的橋梁,不僅使社會學發展到一個積極適應當代社會生活的新階段,而且使社會學在學理上更加凸顯其“以和諧為本”的學術品性。

  就當代中國社會學來説,在代表人物關於社會學的學科價值及功能定義中,也大都體現了社會學“以和諧為本”的學術品性。例如,費孝通先生主張以和而不同的文化立場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文化心態,來進行社會學的理論創新。有學者將社會學界定為“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和機制的綜合性社會科學”,並且主張以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的合理配置與分配為核心要素來進行社會建設。還有學者提出“社會學的本質是研究社會建設的社會科學,其主旨和目標就是致力於社會的秩序和進步”。這些論述,都反映出當代中國社會學要以和諧為本,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當前,我國的社會發展面臨階層分化、利益多元、社會變革加速、新老矛盾交織等影響社會良性運行及和諧發展的複雜因素的全新挑戰,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同時,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能僅僅運用經濟的、行政的思維和手段去分析和解決問題,還要更多地運用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社會學的實踐價值日益增大。在這種背景下,當代中國社會學理應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而不懈努力、作出貢獻。這既是社會學的學術品性,也是社會學的時代擔當。當代中國社會學惟有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融為一體,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

熱詞:

  • 結構功能主義
  • 理論主題
  • 學術
  • 隨筆
  • 以和諧為本
  • 當代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