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周稀銀:“縫肛門”事件為何難有贏家?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13日 09:0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2月11日,央視《新聞調查》欄目對深圳“縫肛”事件進行了調查回訪。目前,當事産婦丈夫陳默起訴深圳鳳凰醫院和助産士張吉榮的人身侵害案件已進入一審階段,當事雙方仍各執一詞。而此事也徹底改變了雙方的生活,陳默和張吉榮均因此事失業。(2月12日央視)

    已經沉寂多日的“縫肛門”事件再掀波瀾,引發和助推這一事件的絕不是醫患雙方的各説一詞,也非媒體先入為主式的傾向性報道,而是醫患矛盾死結催生普案之下的個案。可以説,醫患矛盾的深層次問題一天得不到根本解決,那此類事件所引發的口水戰和官司戰就沒有贏家,醫患雙方都是受醫療體制不順之害。

    當下的醫患糾紛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涉及醫療費用,部分患者認為醫療費用過高或者不符合規定;二是發生醫療糾紛或事故,患者人身受到傷害或者死亡。從“縫肛門”事件陳述中,顯然屬於後一種情況,這同時又要比看病貴的問題還要複雜。

    發生醫療糾紛或事故的醫院難辭其咎,最終往往都要付出賠償患者及其家屬的巨大經濟代價,而涉事醫護人員所面臨的問題更為慘重,不僅會隨時受到患者一方的圍毆致傷(死)的危險,而且還要最終接受醫療機構的處罰,輕則被扣發工資獎金,重則被開除被吊銷醫生執業資格,因此訴諸公堂也並非鮮見。也正是為規避此類風險,更多醫生選擇了保守治療。這種傾向,保護了醫生自身,最終卻害了患者,以致反而會延誤患者病情,加重了看病費用。

    站在患者一方思考,不到萬不得已,他們絕不會與醫生反目成仇,甚至公堂相見。可是,如果患者人身受到傷害或者死亡,他們不“抓住”醫院和醫生,那他們又該怎麼辦?之所以導致一些“醫鬧”事件越演越烈,更加説明第三方調解的缺位與不完善,而走上法律訴訟不僅成本大週期長,而且患者取證難,即使最終勝訴也未必就會成為贏家,真的到哪一步必然是已有造成極大傷害的事實,如此傷痛又豈會因為一時勝訴而永久彌合?

    應該説,解開醫患矛盾死結的關鍵,還在於解決看病貴的問題。需要繼續深化醫療體制改革,改變“以藥養醫”的局面,特別是各級政府需要加大對患者和醫院雙方投入。一方面給患者提高醫療保險水平,讓患者看病少花錢;另一方面要增加對醫院的投入,讓醫院儘量減少並逐步過渡到沒有盈利的負擔。這樣才能促使醫院少收費,並且有能力通過增加新設備和加強醫生職業道德和醫療技術等手段,來提升醫療水平,減少因為創收衝動和醫療技術水平低下而導致的醫療事故和糾紛頻發的怪相。

熱詞:

  • 醫院
  • 縫肛門
  • 醫患矛盾
  • 醫療糾紛
  • 新聞調查
  • 醫鬧
  • 醫療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