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傅萬夫:愛心扎堆只是道德成長的小煩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0日 09: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記者調查稱,2011年12月至今的48天裏,南京福利院的孤兒先後接待或參與了165批次、數千人次參加的社會捐贈或互動。據福利院負責人稱,到年底,各類關心孤兒的社會人員扎堆涌向兒童福利院,過多地造訪令部分孤兒不適,孩子們此前還疑因此大面積感染了水痘。(1月19日《揚子晚報》)

       這不禁讓我想起之前有報道稱,重慶一家敬老院在學雷鋒紀念日當天接待了八批學雷鋒志願者,剛打掃乾淨的欄杆、窗戶,被八批學雷鋒的志願者擦了一遍又一遍。據説當天,有的敬老院老人還因為一撥又一撥志願者反復洗頭給洗感冒了。愛心扎堆了,於是很多人懷疑這是在作秀。可是話又説回來了,就算是作秀,愛心多了總比愛心太少或者沒有愛心要好。

       小悅悅事件,以及其他幾起被廣泛報道的極端案例,給整個社會道德體系帶來了巨大的反思。曾經被譽為文明社會標誌之一的愛心,幾乎成了驚弓之鳥,人們不敢去釋放愛心,生怕由此帶來諸多麻煩。做好事,卻有風險,這對愛心以及社會道德體系的傷害無疑是巨大的。從這個角度説,當我們看到愛心到了扎堆的地步,很多人甚至産生了厭煩情緒,卻有一絲欣慰,至少由此能夠看出,時下整個社會向善的心在凝聚,做善事的氛圍在不斷向好。而那些影響道德印象的做法,也許只是個例而已。

       造成這種愛心擁堵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人們表達愛心的途徑太過單一所致。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給孤兒們一些關心,給老人們一些關愛,都要製造點動靜出來,好像不搞個互動,不讓孤兒和老人表示感激之情,就有點不合適似的。

       其實表達愛心的途徑有很多,比如可以給孩子郵寄一些書本,不一定非要親自到場,也不一定非要搞個什麼互動,更不一定非得要被捐贈的孩子親自接待。做善事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感受到自己付出的愛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關愛,只要這個目的達到了就足夠了。此外,如果真想表達愛心,也不一定非得趕在逢年過節,平時多看望孩子,多給孩子們一些幫助,也是在表達愛心。愛心絕不會因為是在節假日表達,還是在平時表達,而産生區別的。另外,奉獻愛心也不一定局限于福利院,社會上困難群體還不少,比如缺水的西部農村、缺營養餐的山村學童、孤寡老人等等,只要有愛心,不愁找不到奉獻的地方。

       愛心扎堆,有煩惱,但主要還是有欣慰。愛心如此集中,能夠説明整個社會的道德體系並不像之前人們擔憂的那樣出了多大問題,至少很多人依然在努力向善,努力回報社會。而在這種大的社會道德氛圍面前,扎堆顯然只是一個愛心表達形式的問題,是道德成長中的小煩惱。

熱詞:

  • 南京
  • 福利院
  • 孤兒
  • 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