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林琳:新聞發佈,坦誠比技巧更重要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0日 07: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工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月15日,《中國青年報》刊登了對教育部原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的專訪,內容包括新聞發言人制度如何推進,新聞發言人的職責、需要具備怎樣的素質等內容。王旭明表示,新聞發言人不應過於強調技巧,面對媒體要真誠、善良和寬容。

  新聞發言人是國家、政黨、社會團體任命或指定的專職或兼職新聞發佈人員。其職責是在一定時間內就某一重大事件或時局問題,舉行新聞發佈會或約見個別記者,發佈新聞或闡述本部門的觀點,代表有關部門回答記者的提問。我國新聞發言人制度起始於20世紀80年代。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後,從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衛生部連續舉辦了67次新聞發佈會,是舉辦新聞發佈會最密集的時期,也是我國全面建立新聞發言人制度的轉折。

  近年來,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公開發佈信息、引導社會輿論、尊重公眾知情權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時下,公眾對自己知情的權利越來越看重,很多時候都要“刨根問底”,這無疑對政府信息發佈的及時準確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對新聞發言人制度的完善、新聞發言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這樣的現實語境下,對新聞發言人的“發言技巧”的培訓被不少地方和部門提上日程並逐漸展開。據媒體報道,2010年以來,中央部委,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一些地市,舉辦的各類新聞發言人培訓班呈火爆之勢。《中國青年報》去年的一篇報道稱,我國接受過新聞發言人相關培訓的人員已達數十萬人。

  怎樣上臺、怎樣寫發佈詞、眼神和手勢怎樣、如何回答記者提問等等,對一個新聞發言人來説,這些技巧當然重要,就像有些營銷行業都有自己的“話術”一樣,在不同的場合、針對不同的事情、不同人的説不同的話,新聞發言人也可以有“話術”,對事故災難類的新聞發佈應該用怎樣的措辭、面部表情如何,對公眾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應該重點準備哪些數據和內容、如果記者非要“往祖墳上刨”又該怎樣收場等等,當然可以設定一些固定的情景模式和應對技巧,但對新聞發言人制度設立的初衷和目的而言,技巧真的是問題的關鍵嗎?培訓技巧的目的又是什麼?

  時下,一些新聞發言人和他們的新聞發佈之所以不能贏得公眾滿意,最根本的不是因為他們缺乏溝通的技巧,而是因為他們面對媒體和公眾時,有時缺乏坦誠,有時缺乏基本的常識和人情味,有時是沒有數據的“空口白牙”,有時是避實就虛。比如有“豆腐渣工程”首先拿天氣説事兒,也有食品安全問題首先拿“不會損害健康”搪塞,還有負面新聞首先推到“臨時工”身上。有些事情可能確實有種種複雜因素,但由於發言人缺乏足夠的坦誠和足夠的論據,往往引發公眾質疑。而關於新聞發言人的技巧培訓,人們的質疑也集中在:難道是要培訓新聞發言人怎樣“躲貓貓”、“打太極”、“兜圈子”嗎?

  新聞發言人實際上是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一條紐帶,説什麼話、怎樣説、遵循怎樣的原則和理念,關係著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新聞發言人更大程度上是政府信息的代言人,其表現某種程度上體現著政府的姿態。新聞發言人是否能夠説真話、是否敢於説真話,意味著政府部門是否能夠説真話、是否敢於説真話,是否真的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是否願意讓公眾知曉真實完整的信息。

  因此,新聞發言人確實是個技術活兒,但更是個實在活兒,需要技巧,但更需要坦誠。公眾期待新聞發言人能夠多些坦誠,多些有話直説,多些及時準確,保持一顆敬畏常識和真相的心,而不是高高在上或者巧舌如簧,忽悠、對付公眾和媒體,徒有一副花架子。技巧只能應對一時,要想贏得公眾的信任,還得講真話。

熱詞:

  • 情景模式
  • 話術
  • 新聞發言人制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