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社坤:“發展接力”不能變成“污染接力”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1日 07: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西部地區承接東部産業轉移,一定要堅守環保紅線

  是轉移産業,還是轉移污染?近日的幾條新聞中,這個問題切實地擺在“轉移”的兩端——東部與中西部地區面前。

  在安徽利辛縣和渦陽縣,沿海某省化工企業“轉移”來20多噸有毒廢料,造成大面積土壤污染。在內蒙古托克托縣,石藥集團中潤(內蒙古)公司等企業轉移來後,違法排污形成多個“污水湖”。此類事例,讓人深思:為何會有先發展地區與後發展地區的“污染接力”?産業轉移是否必然“攜帶”污染轉移?

  東部地區環境容量有限,對污染的限制更為嚴格。一些地方和企業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壓力之下,不是在自主創新、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而是千方百計尋找政策缺口,甚至不惜違規違法。發生在安徽的危險廢料轉移傾倒事件,可謂典型。

  而中西部地區面臨的,則是發展的巨大壓力。少數地方患上了“引資饑餓症”:招商引資成為第一大政績,一些地方的教育局、環保局甚至法院、檢察院也有招商引資任務,“地上有的圈起來,地下有的挖出來,外地老闆敲鑼打鼓請進來”,甚至饑不擇食地承接東部轉移來的高污染項目。

  這兩方面壓力的作用,使得我國的“經濟版圖”和“污染版圖”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要通過轉移提升産業結構,一方則要承接轉移實現跨越發展,“産業大轉移”因此自東向西、自南向北、自城市向鄉鎮與農村,不斷延伸。而從國家的宏觀經濟發展看,這種産業轉移也符合經濟梯度推進的規律和全國發展的需要。

  另一方面,污染物排放總量遠超環境容量,環境質量令人擔憂,環境事故進入高發期……在這種背景下,後發展地區在承接産業轉移之時,也難免會承接環境成本,讓以“發展接力”為目的的産業轉移,畸變成“污染接力”。

  究其根源,産業轉移淪為污染轉移,首先是因為片面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一些中西部官員將發展簡單理解為GDP的數量增長,環境保護基本上處於“講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階段。同時,環保執法水平存在地區差異,也為污染轉移開了方便之門。隸屬地方政府的環保部門常常出現執法“疲軟”,為迎合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而降低環保執法水平;一些在東部地區不允許存在的污染企業,在中西部地區卻可以名正言順地開工生産,甚至成為當地的重點保護企業。

  因此,根絕産業轉移過程中的污染轉嫁現象,一方面要求中西部地區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以國家的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地區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因地制宜地承接東部産業轉移;另一方面,也要求中西部地區積極履行環保職責,嚴格執行環保法律和環境準入標準,堅守環保紅線。

  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我國東部地區在承接發達國家産業轉移的過程中,既以較低成本實現了較快增長,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中西部地區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過程中,再也不能重蹈覆轍。

熱詞:

  • 污染轉嫁
  • 轉移
  • 産業轉移
  • 污染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