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劉道彩:污染上山下鄉,環保不能打醬油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3日 09:0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一直憧憬著將來退休後回農村老家居住,現在看來,我這個夢想就要泡湯了。

  老家在魯西南微山湖畔,因地處偏僻,工業污染較少,多年前簡直是一個水清天藍、景色秀美的“世外桃源”。但幾年前,這裡發現了煤礦,一南一北開了兩口煤井。小鎮的環境因此而完全改變:空氣裏到處瀰漫著灰色煤塵;街道被重型運煤車擰軋得像麻花;以前草美魚肥的河流,現在連泥鰍都難存活,人下去後就一身疙瘩。更讓村民擔憂的是,地面到處都在塌陷,不知哪一天,整個村子就會淪為微山湖底的“人類遺跡”。

  湖區經濟落後,理應跨越式發展,但地方急功近利地採取“竭澤而漁”的發展方式,實在讓人遺憾與憤慨。在城市環境被高度重視,PM2.5、臭氧8小時濃度即將納入空氣質量評價的大背景下,我的老家以及更多鄉村正在蒙受環境問題帶來的陣痛;當許多人厭倦了鋼筋、水泥叢林,憧憬著鄉村田園生活時,卻發現鄉村已不再是原來的秀美模樣。

  碧水藍天本應是農村的財富,也是一種民生底線。現在雖然國家三令五申強調科學發展,但在農村環保未能有效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的語境下,一些官員任內要出政績,環境出點問題,群眾不滿意,也難對這些官員的升職造成切實影響。基於此,大量能耗大、重污染企業,利用農村環保把關不嚴和農民致富心切的時機,紛紛開進農村。《2010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已發出警示:農村污染排放已佔到全國的“半壁江山”,城市污染有加速“上山下鄉”的趨勢。

  現在,城市環保標準已逐漸與國際接軌,越來越為人關注,但近年來不斷出現的“癌症村”、“血鉛村”、“垃圾村”等,不僅讓億萬農民的生活和健康受到威脅,也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塊短板。然而,萬流歸一,萬污歸一,農村作為城市的“菜籃子”、“米袋子”和“水缸子”,如果身處污染之中,城市最後難道能夠獨善其身?

  我國的環保立法是從城市發展起來的,無論在立法還是執法的設計上,都存在明顯的城鄉差距。這不僅表現在農村環境管理的基礎薄弱、監管能力嚴重不足等問題;更重要的是,在整個環保語境裏,農民權利雖屢受侵害,但參與權、表達權微弱,始終扮演著“沉默的大多數”。

  這些年,國家雖加大了對農村環保的投入力度——2008年以來,中央財政共安排農村環保專項資金40億元,帶動地方投入80多億元,但這筆錢對於全國60萬個行政村來説,依然是杯水車薪。目前全國約有三分之一即20萬個行政村迫切需要環境治理,如果每個村的治理按100萬元計,所需資金將達2000億元。而與此相對照,許多大城市在環保投入上的大手筆、大力度,卻頗讓人艷羨:北京十年來環保投入資金不下于1200億元;上海僅“十一五”期間的環保投入就達2000多億元;就是不那麼發達的昆明,2010年一年的環保投資也達到近120億元。

熱詞:

  • 上山下鄉
  • 農村環保
  • 環保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