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舒鋒:正視“上大學沒用”背後的階層板結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5日 13: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千龍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打從2002年開始,陜西農民韓培印的人生都匯聚在一個巴掌大的筆記本上。他在上面寫下顏色不一、密密麻麻的字:更多的時候,他的文字是寫給自己的兒子韓勝利的。9年前,當勝利考上西安的大學,成為全村第一個大學生的時候,這個瘦弱、文靜的兒子,簡直成了他最大的驕傲。可當兒子大學畢業,作為父親似乎終於可以停止奮鬥坐下享受的時候,他卻吃驚地發現,大學畢業的兒子每月工資根本沒辦法還掉之前欠下的債——兒子的收入甚至還比不上當農民工的老韓自己。(《中國青年報》12月14日)

    當用“農民砸鍋賣鐵供兒上大學 兒子畢業工資不如爸”來概括農民韓培印的遭遇時,我們可能想象得到這就是期待中的“出人頭地”的兒子未來嗎?或許,辛酸的不僅僅是農民韓培印父子吧?

    那麼,我們靠什麼回應“我現在覺得上大學也沒什麼用”的困惑呢?全國政協委員馮世良曾舉過一個“感謝自己沒有考上大學”例子。可以説,無論是“感謝沒有考上大學”還是“上大學沒有什麼用”在現實中都已經並非個例,而幾乎成了一種社會情緒,越是在農村和貧困地區這種情緒越明顯,對此,該如何審視?

    韓培印的“上大學無用”並不真的認為上大學沒有用,只是因為各種原因讓他們對教育之於個人的價值産生了懷疑,對教育能否改善他們的生活産生了懷疑。 “上大學無用”只是他們面對現實的一種無奈而失望的表達。或許,認為這是受教育者矛盾心理的表現更為合適。

    低收入階層更關注教育的直接價值,關注的是教育能給他們的生活帶來點什麼。對他們來説,不選擇教育意味著失去很重要的改變生活和命運的機會,但選擇並教育,不但成本巨大,更因為低回報和較大的不確定性,可能使生活面臨更大的挑戰。教育對他們來説,已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上大學無用”就是證明。

    “上大學無用”的背後是教育成了風險投資,並且回報能力在降低。在倫敦, 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一名高校畢業生的年薪比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高25%,即高出7200英鎊,沒有受高等教育的人的年薪為2.86萬英鎊。但在我們這裡出現了相反的傾向。

    與“上大學無用”有關的社會背景是,教育在人的社會向上流動中的作用實質上已經弱化,社會資本等因素的作用不斷增強。相反地,教育逐漸成為社會分層的支持因子。高分或有錢上名校,低分或無錢只能上二、三流的學校,而上二、三流的學校更多地意味著畢業生難找工作或找到工資較低的工作。向社會上層流動的可能性在減小,教育自然也就失去了吸引力。

    要命的是,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所獲得的工作收入已經與這個人所受的教育關係不大,而與這個人所屬的利益集團、階層以及父母、親屬所處的社會地位緊密相關。教育也失去了促進階層流動的功能,一個人的地位與這個人所受教育的關係不斷弱化。發展機會的嚴重不均等使教育的選拔功能與階層流動功能不斷喪失,必然導致人們對教育作用的懷疑,産生“上大學無用”認識。

    階層的逐步固化,權力的嚴重世襲已經使教育難以跨越二元體製造成的機會鴻溝,難以改變農民子女的命運,從而導致“上大學無用”的抬頭。集中到一點就是説,“上大學無用”出現的主要原因在於教育階層流動功能的弱化,使普通人的就業越來越艱難,通過市場途徑實現階層流動、改善自己地位的機會越來越少。

    “上大學無用”不僅僅是一個教育問題,它還具有深刻的經濟、政治與文化根源,而且是與流動、社會地位、聲望密切相關的問題,是各種社會問題綜合作用的結果。(舒鋒)

熱詞:

  • 階層流動
  • 上大學無用
  • 板結
  • 考上大學
  • 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