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葉小文:文化強國的“精氣神”在哪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7:2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文化繁榮應是,但不僅是文化産業的崛起、文化生産力的活躍。黨的十六大報告就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

  文化強國,首先強在舉國上下,都有那麼一股氣、一股勁,一股精氣神。

  “精氣神”在哪?“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我不懂繪畫,也未敢高攀范曾先生。但聽很多人誇他的畫如何“下筆如神”。耳聞多了,好奇,到南開大學講學時,就悄悄去藝術系看一番。果然,那一幅幅“老子出關圖”,出神入化,真的“有神”——活脫脫透著一股精氣神,使人入則心靈震撼,出則心曠神怡。

  再讀范曾的《法乳傳燈》畫冊,你看一個個高僧站在那裏,那神態、那眼神,分明也透著一股精氣神。無論你賞畫有無常識,對佛有無緣分,撲面而來的,就是這股精氣神!

  “法”之如乳,傳之如“燈”,要傳的,正是這股精氣神。

  由於西方率先實現了現代化,“現代性”也就常被理解為西方化。若干民族國家不斷在器物、制度和觀念上,在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上模倣西方。“三片文化”——美國的電腦芯片,好萊塢的電影大片,麥當勞的油炸薯片,跟著全球化而席捲全球。但西方的“普世價值”中,卻分明缺少了精氣神。現代化引發了迷心逐物的現代病,讓人心浮氣躁不思進取,心煩意亂不知所從,心高氣盛欲壑難填。

  不可否認,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的弘揚,創造了近現代人類文明的輝煌。但當下人類文明的交匯已走到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生態危機、金融危機、社會危機……種種危機呼喚人本主義在否定之否定意義上的繼承和發揚,既要強調作為個體的自由與權利,尊重人的本能慾望,不可“盡天理,滅人欲”;也要抑制人的過度膨脹,不可走向另一極端,“為人欲,滅天理”。人類慾望的無限膨脹,必致人類自我毀滅。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説過,“避免人類自殺之路,在這點上現在各民族中具有最充分準備的,是兩千年來培育了獨特思維方法的中華民族。”包括儒釋道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確實蘊涵著人類可持續發展的智慧,透著一股精氣神。

  這精氣神的載體,滋潤中國文化的“法乳”,挽救人類危機的“傳燈”,便是一個“和”字。“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

  “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和”的特質,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求同存異,共生共長。“和”的途徑,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 “和”的方式,是一分為二基礎上的合二為一,和而不同基礎上的求同存異,良性競爭基礎上的奮進創新,我為人人基礎上的人人為我。“和”的哲學,是“會通”,既有包容,更有擇優;既有融合更有貫通;既有繼承,更有創新,是一以貫之、食而化之、從善如流、美而趨之。“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和美。

  “精氣神”在哪?《法乳傳燈》雖是一本畫冊,也能給人靈感,催人尋覓,促人沉思。“法”之如乳,傳之如“燈”。“和”乃最貴,“和諧”最尊。

(葉小文 中華文化學院副院長)

熱詞:

  • 文化生産力
  • 文化建設
  • 精氣神
  • 文化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