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王振中:“入世”十年,中國和世界得到了什麼?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2日 09: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青年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自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理論界就開始擯棄零和競賽的觀點而宣揚正和競賽即雙贏的理念,但是這一奢望只是在中國“入世”後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事實證明,中國“入世”10年,既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世界,在實踐中真正實現了世人所期望的雙贏。

“入世”10年,中國得到了什麼?

  波蘭經濟改革的總設計師格澤高滋W科勒德克在其最新的著作《真相、 謬誤與謊言》一書中認為,中國成功“入世”是中國近30年作出的正確選擇之一。實踐充分證明中國“入世”收穫甚豐,至少包括以下幾點:

  1.促進了觀念的轉變

  中國經過長期的國內爭論和艱苦的國際博弈,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儘管這是一次貿易談判,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卻為中國第二次的現代思想啟蒙提供了機遇。

  在中國現代歷史上,五四運動為中國提供了第一次思想啟蒙的機遇,民主和科學的理念滲入了中國人的頭腦。而“入世”則為國人提供了嶄新的法治和知識産權的理念,因此也可以説這是中國現代化過程中的第二次思想啟蒙。

  我們通過加入世貿組織在國際範圍內第一次接受了法治的理念,即任何人都不允許駕馭于法律之上的理念,同時我們也第一次在國際法律框架內接受了知識産權的理念。我們看到,正是在這個理念指導下,我國制定了《國家知識産權戰略綱要》,從而把保護知識産權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同時在2006~2011年連續6年頒布了《中國保護知識産權行動計劃》,在多個領域實施了1000多項具體措施,這是極其突出的思想轉變的成果。正因為如此,我們在2006年、2008年和2010年先後3次順利通過了世界貿易組織的貿易政策審議。在這10年裏,不僅非歧視、透明度、公平競爭等基本原則已經體現在我國的制度系統,而且市場意識、開放意識、公平競爭意識、法治精神和知識産權觀念等新的理念深入人心,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的文明程度。

  2.加快了經濟的增長

  中國“入世”之前,許多國人憂慮重重,主要擔心經濟會受到衝擊,但這種局面基本沒有出現,經濟反而得到了穩定增長。中國的出口規模迅速擴大,2001年佔世界的4.3%,居第六位;2003年佔世界的5.8%,居第四位;2008年佔世界的8.9%,居第二位,2010年佔世界的10.4%,居第一位。

  與此同時,中國出口産品結構在競爭中也得到了優化,初級産品由2001年的9.9%降到2010年的5.2%,工業製成品由2001年的90.1%提升到2010年的94.8%,其中高科技産品的出口比重增加十分明顯,由2001年的17.5%增加到2010年的31.2%。更可喜的是,“入世”前人們所擔心的服務業也出人意料地得到了發展。2001~2010年,中國服務貿易總額從719億美元增加到3624億美元,增長了4倍多。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服務貿易出口中的比重從2.4%提高到4.6%,2010年達1702億美元,從世界第12位上升到第4位;服務貿易進口比重從2.6%提高到5.5%,2010年達1922億美元,從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正是在國際貿易這一發動機的帶動下,中國經濟穩步增長, 201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比2001年增長4.6萬億美元,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佔世界經濟總值的比重增加至9.3%。

  3.推動了體制的改革

  在“入世”前,我國對外貿經營權的管理是實行審批制,因此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來看,我們對外貿經營權的控製程度是相當高的,這一制度充滿了計劃經濟壟斷經營的色彩。因此在中國“入世”的過程中,我國的談判對手出於各種動機,施展各種壓力,迫使我們逐步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按照我們“入世”的承諾,自2004年7月起,我國政府對企業的外貿經營權的管理由審批制改為了備案登記制,這意味著所有對外貿易經營者均可以依法從事對外貿易。正是這一重大制度的改變,極大地激發了企業或個人從事外貿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到2010年,國有企業、外商投資企業和民營企業進出口分別佔中國進出口總額的20.9%、53.8%和25.3%,終於形成了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外貿經營多元化格局。

  4.提高了人民的福祉

  中國是個勞動力充裕的大國,如何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國的貿易形式結構中,加工貿易佔有相當的分量。儘管這種貿易形式處於價值增值鏈的低端,但是對於創造就業機會和發揮中國勞動力充裕的比較優勢是很適用的。正是以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産業的加工為重點的對外貿易直接帶動的就業人口超過了8000萬,其中60%以上來自農村,其結果不僅使就業者的收入和生活得到顯著改善,而且也加快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

  中國“入世”成為提高人民福祉的巨大引擎,還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中國公民海外旅遊十分順暢,2005年3103萬人,2010年5739萬人;二是奢侈品的需求迅猛增長,2010年在中國銷售的奢侈品佔世界的27%,居第二位;三是各種國際交流活動豐富多彩,僅2010年中國會議消費達1570億美元。其中,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杭州、大連的232家飯店成為國際會議中心,這為增加國際理解提供了寬闊的交流平臺。

“入世”10年,世界得到了什麼?

  1999~2002年期間任世界貿易組織前總幹事的穆爾,2011年12月在接受中國記者採訪時説:“中國在過去15年,在過去25年的發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偉大故事。”這個故事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世界各國分享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成果。

  1.世界分享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

  這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增量中,中國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中國對世界GDP增量的貢獻率由2003年的4.6%增長到2009年14.5%,甚至可以説,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中國。第二,2000~2009年,中國出口量和進口量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17%和15%,遠遠高於同期世界貿易總量3%的年均增長速度,這表明同期世界貿易總量增長的主要動力也來自中國。正是由於中國商品的有效供給,僅每年給美國的消費者和企業就節省了數以百億美元計的成本。第三,2009年在世界貨物貿易進口量下降12.8%的背景下,中國進口量卻增長2.9%,是世界主要經濟體中唯一保持增長的國家。由此可以看出,正是中國因素提振了人們的信心,對克服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復蘇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2.世界分享了中國市場準入的紅利

  2001年以來中國貨物進口總額擴大了約5倍,年均增長約20%,不僅成為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而且亞洲國家和地區從中大大受益。僅2010年,我國對日本、韓國、東盟及中國台灣地區的貨物貿易逆差共計2276億美元。

  除了商品市場外,世界還從中國擴大開放服務市場中獲利非淺。中國為境外服務商提供了包括金融、電信、建築、分銷、物流、旅遊、教育等在內的廣泛的市場準入機會。在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分類的160個分部門中,中國開放了100個,開放範圍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2010年,中國服務業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13905家,佔全國非金融領域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的50.7%;中國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487億美元,佔全國非金融領域實際利用外資的46.1%。正因為中國市場準入的大門已經打開,所以“老外”在中國的就業人數越來越多, 2009年有22.3萬“老外”在華就業,而2010年有23.17萬“老外”在華就業。據2011年11月全球獵頭顧問協會對100位年薪高於15萬美元商業人士的調查,中國是世界上第4個高薪國家,僅次於美國、英國和德國,高於巴西和印度。

  3.世界分享了中國降低壁壘的紅利

  貿易壁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關稅壁壘,一個是非關稅壁壘。在關稅壁壘方面,中國進口商品關稅總水平從2001年的15.3%降低到2010年的9.8%,其中農産品平均稅率降至15.2%,工業品平均稅率降至8.9%。關稅約束率自2005年起一直維持在100%。特別是中國已經對36個已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原産的4700多個稅目商品實施了進口零關稅,目前已承諾將使上述國家實施零關稅商品達到全部稅則稅目的97%。零關稅措施促進了最不發達國家對中國的出口,自2008年以來中國一直是最不發達國家第一大出口市場。毫不誇張地説,中國是對最不發達國家開放市場程度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

  在非關稅壁壘方面,中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自2005年1月起全部取消對424個稅號産品的進口配額、進口許可證和特定招標等非關稅措施,同時中國産品的國家標準採用國際標準的比例由2001年的40%提高到2010年的68%,這些舉措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截至2010年年底,中國已經與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15個自由貿易安排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談判,簽訂和實施了10個自由貿易協定或緊密經貿關係安排。

  “入世”10年,中國和世界獲得了雙贏,這是可喜的。但是隨著世界經濟不確定性的增加,我們今後的發展仍然會面臨更大的挑戰。我們要加快培育、挖掘、發揮企業創新的能力,加大企業品牌的競爭力,逐步轉變一味依賴加工貼牌的生産方式,改變 “利潤在國外,順差在我國”的怪現象。

熱詞:

  • 入世
  • 出口
  • 經濟發展
  • 知識産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