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晉陞體育強國,須有現代體育文化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4日 09: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中國要從體育大國“晉級”為體育強國,必須構建自己的現代體育文化

    國足提前告別世界盃,又一次宣告了“出線足球”的體育功利主義的失敗,也凸顯了當下社會足球文化的缺失,更從一個側面體現了體育文化建設的迫在眉睫。要從體育大國“晉級”為體育強國,必須構建自己的現代體育文化。

    何為體育文化?對普通百姓來説,這個概念也許稍顯生疏。受傳統觀念影響,“體育=奧運會=金牌”在很長一段時間成為國人的共識。在那個特定年代裏,“女排精神”等時代印記體現出的頑強拼搏精神已超越了體育範疇,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

    但是,“體育不僅只是競技場上的爭金奪銀,為國爭光,它更是一種精神和教育。”成都體院博導、中國體育新聞傳播學會秘書長郝勤在談到體育文化時曾這樣説。

    其實在當今社會,體育文化無處不在,且影響深遠。奧運會口號“更快、更高、更強”是體育文化;足球場上山呼海嘯般的萬人狂歡是體育文化;而世界盃、NBA、F1等大型賽事也早就形成各具特色的體育文化。

    由此可見,在體育産業風生水起的今天,體育文化正滲透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那麼,我國的體育文化建設又如何呢?

    再以足球為例。試想一下,為什麼數以萬計的中國球迷會大半夜爬起來看英超、歐錦賽等賽事轉播,卻不願在家門口看看自己的中超聯賽?這一方面説明中國足球文化仍在沙漠中徬徨的尷尬現實,另一方面也展現了體育文化在大眾精神和情感需求上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在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雖然金牌總數第一,但仍不是體育強國,國人對於金牌、奧運冠軍的關注也遠不如十幾年前那般狂熱。而且,不斷創新高的金牌數卻與近年來國民體質下滑的現狀形成巨大反差。缺乏體育設施、怕影響學習成績、時間和精力不夠、健身圍缺失等各種障礙將國人擋在了體育場館門外。

    “這表明我國的體育文化建設與體育事業發展還不太合拍,僅有金牌並不能完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郝勤説。

    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體育文化作為大文化的一部分,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擔負著建設體育強國的重任。

    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體育文化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體育文化將於群眾體育、競技體育、體育産業一起構成我國未來體育發展全新體系,四大領域要協調發展,形成合力,共推體育強國建設。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構建自己的現代體育文化,助推我國從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身”呢?

    一方面,要摒棄“唯金牌論”的功利主義,讓體育回歸本質、走進千家萬戶,使體育不再成為單純的“精英舞臺”。這就要求體育管理者轉變職能意識,不應該以“金牌指揮棒”成為衡量工作業績的唯一杠桿,而應逐漸把重心放在全民健身的開展、項目人口普及等“體育含金量”更全面的指標上,逐步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在此基礎上,才可以自下而上的“金字塔”模式更科學培養專業人才。

    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體育文化産業,從單純追求競技金牌,轉變為涵蓋文化內涵、體育文藝、國際傳播等為一體的“大體育”文化上。例如,英超、NBA等賽事都已成為所在國家和地區的一大品牌,而作為體育大國的中國,即便是市場化最早的職業足球聯賽至今卻仍難以配得上“職業”二字,改革之路仍需探索。

    當然,儘管與世界體育強國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近年來我國體育文化建設已有長足進步。從大眾層面看,隨著每年“全民健身日”等活動的開展和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國人從觀眾成為了參與者,也切身體會著體育帶來的快樂;而在體育産業方面,據體育總局數據,2010年中國的體育産業增加值達到2220億人民幣,增長速度高於GDP增速。這些積極信號也體現了體育文化的巨大活力,也為未來建設之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新華社記者滕軍偉 岳東興)

熱詞:

  • 現代體育
  • 體育産業
  • 中超聯賽
  • 體育文化産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