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南方日報:賽事功夫在賽外 體育浮華就必然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4日 08:3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南方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本報記者在國家體育總局官網上查詢發現,2010年,我國共承辦國際級大小賽事350項,國家級別的賽事658項;2011年還沒過去呢,國家級賽事已經超過了900項,國際級比賽超過了300項,這還沒算各省的常規賽事。説老實話,比較喜歡體育的筆者先前也意識到了我們國家的賽事挺多,但無論如何沒想到竟然多到這個程度:1年辦1200多項,而1年只有365天,好傢伙,平均1天就超過了3項,而北京、上海和廣東承擔了其中的1/3,怪不得有點目不暇接了。

       賽事多了也許並不值得大驚小怪,説明咱們國家的體育氛圍日益濃厚,體育迷們也能借此大飽眼福。不過,前提得基於“情況正常”。廣州亞運會之後,有專業人士曾經指出,整體而言我們已是無可質疑的體育大國,説是體育強國卻成色不足,無論是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比例,還是人均體育場地和體育消費,我們都遠遠不及發達國家。也就是説,我們格外看重的是精英體育,至於大眾體育還是塊短板。這種“不和諧音”也許是不識時務,也許是肺腑之言,關鍵在於我們用主觀的還是客觀的心態去認識、去咀嚼。現在,如此之多的賽事,又讓每每躋身其中的本報記者看到了賽事的日趨浮華,場館建設的疊床架屋,以及城市借機大興土木等等。我們這些電視機前的觀眾其實也不難感受浮華的表面,那就是各種華麗的開閉幕式,一個接一個地呈現出後人不遑多讓的態勢,都要美輪美奐,都要氣壯山河。不用統計我們也知道,只有極少數的人能親臨現場,絕大多數的人不過是看看“現場直播”而已,而除了北京奧運會、廣州亞運會這樣的經典場面可以再現,人們有回味的興致,其他的還不是問世之日就是消失之時?

       我們早就提出構建節約型社會,“節儉”一旦成為口號,再是奢靡的舉動,往往也會祭出這塊招牌,就像當下一些事後證明毫不環保的活動,之前也一定冠以“綠色”的名堂一樣。很多賽事都打著“節儉辦賽”的旗號,但正如本報記者所説,究竟何為“節儉辦賽”、誰來衡量“節儉辦賽”,卻始終沒有規範化的指標。不要説大型賽事了,節儉用來定義個人也是件很難的事情。晚清名將僧格林沁“每至一處,馬褥一床,席地而眠。麥餅數枚,開水一碗,即為夜膳”,這是他的節儉;而像宋仁宗“好服浣濯之衣”,像宋哲宗夏天扇的是紙扇子,在我們看來尋常得不能再尋常,在他們也是節儉的表現,要留給後世傳為美談。因此,明明各種跡象佐證的是日趨浮華,在當事者自己卻往往高調宣稱其了不得的節約成效,甲乙丙丁,開中藥鋪,煞有其事,真是自欺欺人!

       如果我們把視線稍稍移開,還可以發現社會生活中遠不止體育賽事日趨浮華,咱們的各種“盛會慶典”,咱們的各種“大型文藝晚會”,咱們的各種國內國際的“高峰論壇”,從上到下發了多少文件明令禁止,何曾收到過真正的實效?恰似宋人早就指出過的一種現象:“崇儉之詔屢挂墻壁而汰侈不少衰。”所以説真正,因為人家掰起指頭來,可以正告你我這裡什麼什麼該辦沒辦,“節約”了多少,清單一開,手指頭加上腳指頭都不夠用,你敢説沒有實效?但我私下裏還要嘀咕,如果辦體育賽事或者別的什麼,功夫在“賽”外,“賽”只是達到其他目的的一個載體——最常見的是當成“名片”來展示自己——談論“節儉”之類就難免屬於奢侈的範疇了,不管是現在還是今後,一定要“節儉”不離嘴邊,也只能算是紙上談兵。

熱詞:

  • 體育總局
  • 賽事
  • 國際
  • 亞運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