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徐立凡:建立徵信體系應該不留盲點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21日 17:1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華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19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十二五”期間,將以社會成員信用信息的記錄、整合和應用為重點,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徵信系統。這意味著,從社會治理模式到個人行為選擇,都將因為徵信體系的建立而發生變化。

  誠信在這個時代較為稀缺。在許多領域發生的道德沉降事例,不止一次令人感到,人的尊嚴和安全感有多麼脆弱。國務院常務會議“當前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人民群眾十分不滿”的描述,表明決策層有著與普通民眾一致的判斷。毋庸置疑,當前社會運行的成本過於昂貴,不僅百姓難以承受,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講同樣如此。這種情況,不僅抵消著經濟增長的成果,而且導致社會發展相對滯後。

  從技術層面説,徵信體系的全面建立,是提高社會誠信度,降低社會運行損耗的必要前提。沒有徵信體系,就不可能有持久、有效的社會評價體系,懲惡揚善就行之無據。由此導致的結果是,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其行為選擇都是自利主導的,而較少考慮社會責任。長此以往,錯亂的價值觀就會成為慣性,從而造成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損害。在這個惡性循環中,將無人可以倖免。

  同時,也要看到,僅憑徵信體系,並不一定能夠確保我們停止為低誠信買單。在必要的硬體建設之外,還需要所有社會成員,主動參與到信用體系建設中來。

  比如,政府公信力是最大的誠信標桿。政府公信力不受損害,不會流失,應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陽光化行政,透明的決策,嚴格的問責,是保證政府誠信的必然路徑。這就要求,行政體制改革,應該與徵信體系建設並肩而行。再比如,企業的誠信決定經濟增長的真實與虛幻。缺乏道德約束的企業,理應被逐出市場。一個生産者和消費者能夠互信的市場體系,是保證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前提。

  從這個角度説,政府、企業和個人,都應該被納入到採信中來,而不能留下空白點。採信體系的完整度、格式化應該是普適的,而不能因為社會角色的不同有所區別。

  一句話,從技術上到制度上都不缺席建設,誠信這個長期以來我們高聲呼喚的奢侈品才能回歸,才可能成為行為自覺,並以此帶來應當享有的尊嚴和安全感。(徐立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