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張小樂:金融機構可否也來個“走轉改”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8日 10:5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解放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政策密集,機構齊聚,産品豐富,規模遠超歷屆,這是日前閉幕的上海中小企業金融洽談會給人留下的印象。不過,筆者最近在走訪滬上部分園區的中小企業時,卻聽到一些企業主言語之間表達出“不太願意參加”的意思。

       明明是為客人度身定制的“菜”,為啥會不受喜歡?

       先説説中小企業融資的問題。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長期性難題。寄希望於一次“金洽會”就能解決,不現實。但作為中小企業融資的一次盛會,金洽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不僅僅給了中小企業有價值的市場信息,也明確向中小企業發出了一種信號,政府和金融機構沒有將它們遺忘,“金洽會”就是一種努力。這種努力有數據可以證明: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銀行業小企業貸款餘額6458.5億元,比年初增加472億元,增速為7.9%,快於各項貸款平均增速1.11個百分點。

       筆者曾隨浙江泰隆銀行的信貸員走訪基層個體工商戶。感到一方面是銀行機構經營理念還是“喜大”,另一方面是融資産品不太符合中小企業的實際需求。

       上海銀監局曾給出一組數據。截至2011年6月末,有貸款餘額的小企業約3.7萬戶,佔上海地區小企業總數只有1/10左右。上海銀行業單戶授信總額500萬元以下的轄內小微型企業貸款餘額260.36億元,較年初減少24.07億元,減幅8.46%;佔轄內企業貸款餘額和各項貸款餘額比例分別僅為1.25%和0.72%。這一方面説明,小企業尤其是微型企業金融服務仍有較大空間,一方面也説明金融機構在客戶結構上依然“以大為主”。習慣了做大業務的銀行,雖然這幾年努力向中小企業靠攏,但對小微客戶重視還遠遠不夠。正是這種慣性思維模式,讓小企業群體倍感冷落。

       與此同時,在産品設計上,近幾年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破除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題上做出了很多有益嘗試,這值得肯定。但現實仍然是銀行日益增長的創新與小企業千變萬化的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癥結何在,筆者不敢妄下斷語。但從目前銀行融資産品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現實來看,一方面固然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銀行本位出發的“館閣”思路在作怪,換言之,金融機構雙眼緊盯的往往是同行,而真正的需求在基層。

       無論是經營理念上抓大放小,還是産品設計上“不對口味”,究其根本還在於金融機構對基層企業和市場需求還沒有完全沉下心去了解透徹。

       所以,要進一步緩解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金融機構必須走到企業中去,轉變經營理念,改革設計思路。而這一切的出發點是金融機構更進一步地深入基層,了解底層需求,傾聽基層呼聲。上海銀監局負責人就明確表示,銀行一要網點走出去,二要客戶層級沉下去,三要客戶結構升上去,四要社區園區金融服務進得去。從這個意義上説,“金洽會”是一個成功的“逗號”,接下來的重中之重是金融機構如何進一步“走基層、轉作風、改服務”。

       當然,筆者在此並非倡導金融機構放棄原則,一味“大幹快上”。有兩條原則是必須要堅守的:其一,不是對所有中小企業的融資項目都“來者不拒”,只有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才應積極鼓勵;其二,金融風險把控不能放鬆,否則就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隱患。

責任編輯:魯楊

熱詞:

  • 金融機構
  • 走轉改
  • 中小企業
  • 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