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美報:中國“硬著陸”擔憂言過其實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15: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10 月11日文章,原題:解讀中國風險 投資者越來越擔心中國出現硬著陸的風險,這可以從近幾週來股價下跌以及中國主權債券的信用違約掉期息差加大看出來。這也許是因為消息面的原因,包括越來越多的城市房地産價格下跌,許多中小企業出現債務違約以及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遭遇融資困難。

       類似問題已經導致其他國家經濟活動的崩盤。然而,對中國馬上會硬著陸的擔心是言過其實了。

       中國和其他國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中國的家庭、銀行、中央政府和外貿行業有著相對健康的資産負債表。中國不會經歷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事件,因為中國有著巨大的經常項目盈餘、龐大的外匯儲備和被低估的貨幣。

       許多有經驗的國際投資者認為房地産價格下跌是一個信號,標誌著馬上要出現嚴重的問題。然而,這種下跌是北京採取限購政策後才出現的。如果這一政策造成嚴重的宏觀經濟問題,那麼政府可以輕而易舉地改變限購的做法。即便房地産價格繼續下跌,它也不大可能會引發1997年香港和2007年美國那樣被迫去杠桿化的後果。

       市場參與者對中小企業的困難及其對民間借貸所産生的影響的擔心也誇大其詞了。一年多以來,中國人民銀行一直在收緊貨幣政策,經濟活動已經放緩。隨著用工和資本等成本上升,許多中小企業破産也是完全正常的。

       民間借貸從定義上講是有風險的。不過,民間貸款估計有4萬億元,僅佔銀行業總貸款的8%。雖然許多媒體報道了中小企業以及民間借貸等問題,但大部分案例發生在溫州。溫州只佔中國的一小部分,還不到 GDP總值的1%。

       地方政府的負債共有10.7萬億元,佔GDP的 27%,基本上是通過一些資産負債表外實體進行借貸的。這對於金融系統和財政系統來説都是一個潛在的問題。過去三年來,大部分借貸都被用於投資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從今年開始當這些貸款先後到期後,這些和地方政府有聯絡的實體很難立刻償還貸款。但至少是在2013年初之前,地方政府有著堅強的政治意志以及充足的國有資産來防止這些貸款變成壞賬。

       目前的大多數經濟問題或多或少與金融系統的結構調整未完成有關。儘管過去幾十年來採取了重大的改革措施,但中國的金融系統仍然是高壓式的。最重要的一點是金融機構仍然更多地充當貸款分配的政策仲介。基本利率受到國家嚴格控制,私有部門的融資渠道仍然非常受限。

       然而儘管面臨這些問題,但目前銀行的資産負債表仍然還很健康。平均壞賬率大大低於2%,平均資本充足率高於10%,而準備金率高達21.5%。所有這些都為銀行吸收壞賬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不會引起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一些投資者擔心近來出現的銀行存款下滑的情況。如果持續下滑就可能影響銀行的流動性。但這一情況並不是因為對銀行的信心喪失,而是因為儲戶尋找其他有著更高回報率的途徑。隨著民間借貸渠道的違約率上升,存款可能會回到銀行。

       對中國經濟的最終考驗在於財政可持續問題。如果情況繼續惡化,政府是否有足夠的資金來刺激經濟和防止硬著陸呢?

       中央政府公共債務的比例佔GDP的18%。加上地方政府的借貸以及其他領域的不確定債務,總負債大概佔GDP的60%到80%。政府仍有大量國有資産,其價值為GDP的15 倍。因此,至少是在短期內,北京的確擁有足夠的資金防止經濟系統性的崩盤。

       外國投資者認為中國內部的結構性因素——房地産價格下跌、壞賬增加或者其他——將導致硬著陸。然而,更大的威脅在於國外的二次探底。只能依靠自身的中國經濟增幅可能會降至略微超過 8%,低於近年來l0%以上的增幅,不過仍舊能夠創造就業。

       只有在再次出現全球衰退而中國沒有時間發展國內市場同時推動經濟增長的出口需求又十分薄弱的情況下,中國才有可能遭遇硬著陸,即經濟增幅降至4% 到6%。不過,理解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有多大應該基於對全球增長率的假設,而不應該是短期內對中國一些壞消息的擔心。

責任編輯:魯楊

熱詞:

  • 硬著陸
  • 經濟
  • 金融危機
  • 債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