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央視網評:中國社保的問題不在於“劫貧濟富”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2日 13:3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央視網評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作者:劉頌傑

       説句實話,FT中文網一篇普普通通的約稿《現行社保制度的“劫貧濟富”效果》引起那麼多的討論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我的意思倒不是説中國的社保制度完美無缺(當然有很大的問題!),而是這篇稿子本身的漏洞太多,如果討論在這個基礎上展開,意義不大。

       作者作為原鉛筆社(一個經濟學愛好者的團體,聲稱信奉“自由市場經濟”)成員,更多是從理念上來反對強制性的社會保障政策,主張自由選擇。比如,作者説,“無論是養老金、醫療保險還是住房公積金,只要是能讓人們自主決定參與與否,自由選擇服務機構,那很多弊端就會得到改進。”從這句話看,至少作者需要好好補補基本概念的課,而不是機械套用自由市場理論。

       事實上,如果我們不談寬泛的社會保障概念,只談社會保險(“五險”)的話,社保存在的根本就在於其強制性。它是幫助人們防範未來可能影響人們生活水平的風險的一種社會措施,比如老了、生病了、殘疾了等等問題會導致人們收入的失去或降低,那麼就要未雨綢繆,舉社會之力(個人、僱主),為未來先存下一筆錢,政府財政在適當的時候也進行補貼。正是人人出力,才可能使人人都得到基本的保障,這也是所謂“社會保險”的“社會”一詞的涵義所在。大家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是否繳納的,應該是個人商業保險的範疇,怎麼能和“社會保險”混淆呢?

       在中國,所有僱主繳納的社保資金的一部分是進入“統籌賬戶”的大池子的,所有職工個人按統一的基本標準來分享。在某種程度來説其實是“劫富濟貧”,即,交得多的人能分享的收益並不比別人多。這體現了社保的“公平”訴求。

       相對富裕一點的人是否會覺得不合理呢?所以,還有“個人賬戶”,只有繳納者本人可以受益。這就更不是什麼“劫貧濟富”了。窮人收入水平低,你可以交少一些,但你未來碰到風險,能取出來的錢就少;富人收入水平高,社保可以多交,未來的支付能力也越高。

       以養老保險為例,僱主繳納工資基數的20%,個人交8%,總共28%。裏面的11%是進入個人賬戶的,17%進統籌賬戶。也就是説,個人繳納的金額全部由個人受益,僱主繳納的3%也是個人受益;統籌的“大池子”,則都是由僱主繳納,由社會共享。順便提一句,這一點《劫貧濟富》一文的作者犯了常識錯誤。

       統籌賬戶+個人賬戶,統賬結合,這就是1997年確立的中國社保的搞法。從這個角度看,它是現收現付模式和完全積累制的一個混合(或稱“部分積累制”),而非單純的現收現付。這是《劫貧濟富》作者犯的另外一個常識錯誤(另外,作者所談及的15年繳費期限的問題也已經解決)。

       所以,問題不是我們要不要社保,而是如何把社保做好。但,老百姓對社保意見如此之大,社保的問題究竟出在哪呢?

       最大的問題或者説危機,是社保資金的來源和管理問題。由於歷史欠賬,統籌賬戶資金不足,不足以應付當前的支付,導致個人賬戶被挪用,造成事實上的“空賬”,這一點隨著“老齡化”的加劇會越來越突出。另外,由於統籌層次低,投資管理混亂,導致“社保案”頻發。當下嚴峻的通脹形勢,更使社保資金的保值增值問題堪憂。

       其次是“公平”問題。如前所述,建立社保的目的是“追求公平”,然而在中國,社保本身卻成了製造不公平的一個主要來源。機關事業單位、城鎮職工、農民,各成體系,而且享受的利益嚴重失衡,地區性的不平等也很嚴重。另外,在異地轉移、支取方面,戶籍制度等設置了種種障礙,恨不得你別來支取,投保者完全沒有使用的自由度。

       根本的問題則是,中國仍然沒有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所謂的“混合模式”,事實上是,在社保覆蓋面和強度上中國近似于美國(為居民提供基本保障),但中國僱主和個人所承受的社保費用,卻向高福利的西歐國家看齊。這種做法,如何讓老百姓建立起信任感?

責任編輯:魯楊

熱詞:

  • 社保
  • 劫貧濟富
  • 經濟
  • 賬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