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辛木:“年收入20萬農民”不具代表意義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0日 15:3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黑龍江農民接受央視採訪,自稱年收入二三十萬,政府白給“好幾萬”引社會質疑。記者調查確認,該農民説法屬實,稱其身份實為農場職工,承包土地較多,因此收入較高。政府目前對種糧補貼較高,每公頃耕地補貼約1100元,“白給好幾萬”説法不誇張。(10月9日新華網)

  人們之所以質疑央視的這條新聞,是因為央視在播出這條新聞的時候,給被採訪者戴上了“新一代農民”的帽子,突出了這些“農民”的幸福生活——收入高,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幹活不累,耕作時間短(每年只幹3個月)。很顯然,央視鏡頭中的這些“農民”形象,與人們傳統視角以及當代視角下的農民形象相去甚遠。我們知道,且不説我國廣大的農村還有相當數量的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之下,就是那些號稱已經不再貧困的農民,也遠未達到小康的生活水平,絕大多數農民的土地貧瘠而且耕種面積小、收入低、勞動強度大,仍然會為孩子上學、老人就醫、生活成本高等等所困擾。外出打工仍然是當代中國農民無法走出的宿命。一句話,社會大眾視野下的那些農民仍然屬於處在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

  央視鏡頭下的這些“農民”,實際上並非真正的中國農民,他們準確的身份稱呼應該是“農場職工”,從他們耕種的土地數量來看,他們好像更接近於美國的農場主。事實上,他們雖然被央視稱作“農民”,但絕不是目前真正農民的代表,不是那些交不起學費、看不起病的農民。這些農場職工他們之所以被稱作“農民”,只是出於配合某種宣傳主題(譬如宣傳先進的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産中的巨大作用)的需要,他們這種“農民”的稱謂帶有了強烈的褒揚的意味,而不是一身汗臭的農民工經常遭遇的帶有侮辱意味的那種稱謂,當然,稱呼時的語氣更是大相徑庭。對此,你我都應該很懂的。

  其實,央視把實際身份屬於農場職工、年收入超過20萬、“白給好幾萬”的那個群體説成“農民”,其中“乾坤大挪移”的手法並不深奧,網友們也並非看不出來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群體之間的區別,相信人們還不至於弱智到這個地步。網友們之所以起鬨和故作驚嘆之語,其實是為表達兩種情緒:一是對央視報喜不報憂的不滿,二是對收入不公現實的不平。從這個角度上説,央視的報道越是誇張,人們的這些情緒就越是強烈。老百姓究竟需要農民典型還是需要農民代表,央視自己應該很清楚吧。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農民代表
  • 農民生活
  • 好幾萬
  • 白給好幾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