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文章:農民工子弟學校為何被拋棄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7日 09: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光明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8月12日,北京市海淀區海淀鄉樹村小清河路的綠園小學召開最後一次家長會。但這一天,家長會的內容不是佈置開學事宜,而是向那些已繳納學費的家長退還學費。

  綠園小學是北京城鄉結合部的農民工子弟學校,有學生近千人。這個幾經流離的學校,這一次面臨的是關門的命運。近千名將失學的孩子,眾多將入學的孩子,每個孩子的背後,幾乎都有讓人淚下的故事。但是,在“不相信眼淚”的年代,多少個讓人心動的故事,也“捍”動不了拆遷所能帶來的利益。

  留守兒童、留守妻子,是中國高速發展給大量農業戶口的中國公民帶來的特定遺憾。近十幾年,在經濟迅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的大中城市的周邊地區,農民工子弟學校應運而生。但是,這些“姥姥不愛、舅舅不疼”的“非法”學校,學路坎坷,命運多舛。

  一些主管部門,既用苛刻的入學條件管住城市公立學校的大門,又用城市公立學校的辦學標準管住農民工子弟學校設立的大門,“雙管齊下”的後果,是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子弟的實際失學。在一些主管者眼裏,似乎讓農民工的適齡但不適“格”入城市公立學校的孩子失學,比上一所不那麼正規的學校還要好——這真是奇怪的邏輯!

  現代學校,其功能是傳授知識、培養技能、傳遞價值。農民工子弟學校,可能在知識傳授上不那麼規範,在技能培養上不那麼到位,在價值傳遞上不那麼系統;但農民工子弟學校努力把即將外化于社會的“苗子”納入社會化的渠道,實實在在彌補了人倫遺憾,安定了千千萬萬個最底層的家庭,阻止了潛在的、不特定的社會“細胞”的“癌變”。在中國飛速前行的時代,農民工子弟學校做的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啊!這哪是一所學校所應具備的功能,完全是政府所應負起的責任。

  改革開放30餘年後,在加入WTO允諾給外國人以“國民待遇”之後,中國已經到了要堅定不移對內開放,給所有農民工以國民待遇的時候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無論今後中國發展的速度如何,農民工——以戶口制度劃分出來的中國公民的一大部分,都不會回到他們出生的那塊土地上了,就像60多年前被戶口合法化了的今天城市人的先輩一樣。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民為中國的工業化墊付了最大的一筆成本。在中國經濟起飛的年代,經濟擴張逐漸佔據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這時,城市對“外來”人口管制的鬆動,其實是農民失地的潛在對價。失信于這個對價,鐵定會出亂子。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