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新京報社論:不能讓國寶藏在深“宮”人未識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02日 09: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民眾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故宮?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的旅遊景點,也不僅僅是少數研究者的“實驗室”,而是希望在兼顧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方便地欣賞到更多的寶貴文物。

    故宮因館藏文物受損再次被公眾關注。這對故宮來説也不算先例,2008年故宮收藏的惟一一件五代董源真跡《瀟湘圖卷》(一級甲等文物)就曾在展出時被水滴淋濕受損。而兩次事故發生以後故宮管理層的反應,都是不主動對外公佈詳情,也看不到明確的處罰意見,媒體是據內部人的爆料得以披露一二,公眾也就只能管中窺豹。

    這次事故經媒體報道以後,公眾的反應頗為有趣,有人懷疑故宮裏的寶貝是不是早被掉包了——原因是故宮沒公佈過它的確切收藏,也沒見過公開的藏品數據庫,也有人説“反正自己也沒機會看這些玩意,砸了就砸了吧”。

    這當然有偏激的成分,但也反映出一種存在已久的現象:就是故宮似乎已習慣壟斷性地佔有、研究、保存這些“國家珍寶”,而沒有在維護藏品安全的基礎上,主動利用各種手段讓公眾盡可能更方便、容易地欣賞藏品,分享其中的文化價值。

    一系列事故、故事可能讓公眾和主管部門産生“故宮的一切最好都不要動,就好好放著”的心態,其實,目前故宮這樣的文博機構最大的問題,並不在保護和收藏方面,而在於公共服務意識和行動的滯後。故宮需要進一步探索從目前注重保存——而且是壟斷性保存——向注重平衡分享、公共服務的方向轉型。

    因為,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之類的國立博物館,長期以來是國家財政支持的,從他們的定位來説,不是閉門搞學術研究的機構,而是要給公眾提供知識普及、文化教育的文博機構。可現在的故宮,更多是一種“旅遊景點”的意味,遊客往往看到的只是古建築,無法看到國寶級的文物,無法體會中華文化的精湛和博大。

    民眾需要一個什麼樣的故宮?不僅僅是一個走馬觀花的旅遊景點,也不僅僅是少數研究者的“實驗室”,而是希望在兼顧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方便地欣賞到更多的寶貴文物,不讓國寶藏在深“宮”人未識。

    以這次被損壞的宋代哥窯瓷器來説,有多少人知道什麼是“汝官哥鈞定”,什麼是“雨過天晴雲破處”,什麼是“金絲鐵線”?歷史傳承與文化滋養,本應是故宮的重要職責,但在這些方面,故宮做得顯然還很不足。

    海外博物館中,如中國台北故宮在南部嘉義設立的分院將於2012年開幕,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也在法國東北部的梅斯設立分館,都是推進展品循環展示和文化共享的重要舉動。而中國內地地域廣大,遠遠超過法國乃至台灣地區,重要文物藝術品的集中程度又相當高,像故宮,除了在北京展示之外,還應探索如何給其他地區民眾提供觀賞珍貴文物的機會。

    比如,可以考慮在華南和西北設立兩個分館,用於舉辦故宮藏品的各種展覽;故宮還可以考慮和地方省市的機構合作進行更多的巡迴展覽。

    這樣不僅是增加了國寶展出的機會,同時也是一種文化普及與教育功能的發揮。文物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文物上凝結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擁有故宮的中國人應該普遍懂得這些歷史與文化,而故宮在這方面責無旁貸。

    當然,要改變故宮目前的文物管理方式,還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文化管理體制、觀念進行相應的調整,並確立可行的政策。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哥窯瓷器
  • 實驗室
  • 旅遊景點
  • 善後
  • 瀟湘圖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