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復興評論 >

單士兵:讓更多“三公消費”接受公眾挑剔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1日 15: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齊魯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更多 今日話題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公共財政的使用,最終不可能繞過公眾挑剔的眼光。現在相關部門應該把公眾的詬病看成鞭策與激勵,而不應該簡單地視為壓力與負擔。

  隨著國家文物局、中科院、教育部等一些中央部門開始公佈三公消費情況,公眾也從中挑出一些問題。比如,國家文物局今年接待費的財政預算比去年實際支付高了100余萬元,兩倍多的增幅令人很難接受;中科院“三公預算”今年預算高達兩億多,公眾質疑其接待費過高,去年僅公車消費就超過七千萬元。(7月10日《京華時報》)

  本來,按照國務院畫出的時間表,中央部門在6月就應公開“三公消費”情況。時間已經過去十來天,現在大多數中央部門仍處於“爽約”狀態,令人遺憾。國家文物局、中科院、教育部等少數部門率先披露三公消費,對其勇氣,應給予讚賞與鼓勵。這些部門給人的感覺,多少有點“清水衙門”的意味,不過呈現出來的問題,卻也並不清澈。這樣一來,公眾自然更加希望看到中央部門都能站出來,展示其“三公消費”真實情況。

  公眾仔細打量“三公消費”的賬本,發出一些質疑聲音,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作為納稅人,誰都希望自己“充公”的錢能用在刀刃上,來實現更多公共利益。公眾對“三公消費”保持強烈挑剔的眼光,本身就是公共意識的覺醒。從已經公佈的中央部門情況來看,一方面,這些部門擺出的相關信息,本身並不全面細緻,多屬於選擇性公開,不利於公眾全面監督;另一方面,即便是在選擇性公開的情況下,“三公消費”也仍然存在諸多不合理的地方,相關理由很牽強,很難證明其經費使用的正當性。

  比如,國家文物局公務接待費今年暴漲兩倍多,理由就是拿預算與執行來説事。他們強調去年7個外國來華文化交流活動未能舉行,所以才沒有花掉更多的接待費。這個解釋聽起來似乎有點道理。但只要有點財務常識的人都明白,財務預算本身就是極其嚴肅的事。堂堂中央部門連請客吃飯的錢都預算不好,這本身足夠讓人當笑話看了。

  至於中科院解釋超過七千萬元公車消費,就更莫名其妙。一句用於“科學考察、科研活動”的寬泛説詞,讓公眾又如何監督?誰能證明其中就沒有借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公費旅遊呢?“三公消費”令公眾非常焦慮,説到底,就是擔心其中存在太多“以公肥私”的腐敗。只有將相關費用的使用標準與具體執行情況全面公開透明,才能真正滿足公眾的知情權與監督權。

  不必諱言,公眾的挑剔眼光與持續詬病,會對中央部門形成一定的壓力。這或許也就是為什麼現在仍然還有那麼多部門繼續“爽約”的原因。其實,“三公消費”背後可能“水很深”,這並不僅僅是公眾猜測,而是被無數事實證明過的事。現在一些中央部門遲遲不願公佈“三公消費”,對中央與國務院相關要求置若罔聞,本身已是錯誤。如果還幻想可以使用“拖”字訣最後不了了之,或者花費心思對“三公消費”進行更多的技術處理,甚至在公佈的結果中注入“水分”,那樣的話,到最後不但躲不開公眾挑剔的眼光,反而會掉進公信力淪陷的更深的泥潭。

  無論如何,現在一些中央部門公開“三公消費”情況,已經是一種開始。接下來,公開“三公消費”將走向何處,仍有太多懸疑。公共財政的使用,最終不可能繞過公眾挑剔的眼光。現在相關部門應該把公眾的詬病看成鞭策與激勵,而不應該簡單地視為壓力與負擔。當然,對於那些仍然還死死抱住賬本不願以真面目示眾的中央部門,人大也有必要通過行使質詢權來倒逼其迅速進行信息公開。這些部門自己也應該明白,越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到最後越要經受公眾更加挑剔的目光。

(單士兵)

責任編輯:趙春曉

熱詞:

  • 三公消費
  • 中央部門
  • 公眾
  • 水分
  • 國家文物局
  •